赛道|巨头纷纷沦陷!茶餐厅没落了吗?

央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 霓虹灯迷离、买手店云集 , 北京三里屯向来是年轻人眼中的潮玩圣地 。 隐匿在此的饭店、酒吧、甜点铺子 , 更是国内餐饮业时兴的风向标 。
近来 , 多家起名为冰室、冰厅的新派茶餐厅接连入驻三里屯 , 到店就餐和等位的食客络绎不绝 。 与日渐式微的传统茶餐厅相比 , 这批新生代品牌似乎有着完全不同的打法——菜单精简、菜品上相、价位亲民友好、就餐环境瞄准老香港氛围感 , 而其吸引的也大多是城市里的年轻群体 。
以三里屯为例 , 并不新颖的茶餐厅再次步入升级阶段 , 赛道活力加速释放 。 但在一些从业者看来 , 危机也在同步显现 。
随着玩家的不断增多 , 新派茶餐厅的同质化日趋严重 。 在消费者的“审美”“审味”疲劳下 , 茶餐厅已然成为餐饮业内卷最严重的领域之一 。
如此看来 , 茶餐厅赛道亟待新一次破局 , 其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融合菜的鼻祖 , 茶餐厅十年前就已“内卷”?
提到茶餐厅的起源 , 不得不说它才是中西融合菜的鼻祖 。 据梳理 , 上世纪四十年代 , 西洋文化在经济恢复期的香港大肆传播 , 西餐厅随即成为富人们最喜光顾的场所 。
渗透到大众层面 , 高大上的西餐和主营冷饮小吃的冰室形态产生碰撞 , 初代茶餐厅应运而生 。 著名学者马家辉曾表示 , 茶餐厅将“世界宇宙包罗在碗筷刀叉之间 , 是具体而微的全球化象征”“混血、不中不西、但也亦中亦西 。 ”
从菜品上看 , 传统茶餐厅中既有粤菜常见的点心、炒粉、叉烧、汤面 , 还有着各类西餐风格的三明治、多士、炸鱼薯条 , 的确是融贯中西 , 应有尽有 。
在香港 , 茶餐厅还会结合当地人饮食习惯 , 分不同时段选择性供应产品 。 灵活的经营模式叠加丰富菜品 , 茶餐厅随即演化为一种“功能性”刚需 , 成为港人生活中最接地气的餐饮类型 。
90年代以来 , 香港内地文化交流频繁 , 茶餐厅开始在同属粤菜领地的广东完成移植 , 内地茶餐厅赛道就此开启 。 作为一种新鲜且洋气的餐饮业态 , 茶餐厅显然具备进一步扩张的潜力 。 而在茶餐厅的北上征程中 , 一批较早期的连锁品牌功不可没 。
例如 , 香港人黎德发在1998年左右便将触角瞄准文化包容的上海和北京 , 相继创立新旺茶餐厅以及更加高端的港丽品牌 , 至今仍在茶餐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
1998年 , “避风塘”亦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 , 专营港式小吃、点心 , 并以此为样板展开一轮扩张 。

赛道|巨头纷纷沦陷!茶餐厅没落了吗?
文章图片

避风塘门店(避坊塘官方供图 央广网发)
广州人梁国强在2003年创办的“表叔茶餐厅” , 则开启了茶餐厅加盟化的先河 , “表叔”的快速扩张还带动了“表哥”“表妹”等品牌相继出现 。
如今看来 , 早在十余年前 , 茶餐厅便进入了一轮内卷竞争 。 虽然这类加盟连锁的品牌并不十分正统 , 但还是让不少内地消费者耳目一新 。
在行业快速扩张下 , 内地的茶餐厅风潮也第一次到来 。 可惜的是 , 潮流未能持久 , 风光一时的“表叔”“表妹”已然成为昙花一现 , 接连消失在内地茶餐厅的赛道之中 。
有业内人士对红餐网表示 , 当年茶餐厅市场刚刚引入内地 , 品牌竞争不激烈 , 一些品牌占到了先发优势 , 确实滋润过一段时间 。 但当赛道拥挤、专业品牌变多 , “蛋糕”显然就不够分了 。 加之这些连锁加盟品牌走得太急 , 对加盟商管理不到位 , 超多SKU和大店的经营成本等也使其负担过重 , 最终走向衰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