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适合炒回锅肉”的成华猪努力重回餐桌:虽然原种猪只有794头,但足足有8个家系!

又到了腊肉香肠挂满窗的时节 , 但“黑毛猪儿家家有”的场景却是越来越少人看到 。 这里的“黑毛猪儿”说的是成都的本土猪种——成华猪 。 11月22日 , 采访人员从成都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获悉 , 在今年成都市开展的畜禽资源普查中 , 成华猪原种猪共计794头 , 排名第四 。 排名前三的都是外血猪 。 排名第三的杜洛克猪共计2917头 。
虽然差距依旧明显 , 但一头成华纯种母猪的使用年限能够达到5-7年 , 而外血猪一般只有2-3年 。 同时 , 成华猪这一渐渐淡出餐桌的猪种 , 正在通过杂交的方式 , 努力重回大众餐桌 。
成都目前主流猪种共有7种 , 外血猪“霸榜”
【四川|“最适合炒回锅肉”的成华猪努力重回餐桌:虽然原种猪只有794头,但足足有8个家系!】“炒回锅肉要用成华猪” , 在成都一直流传着这种说法 。 然而 , 由于生长周期较长等原因 , 这种本土猪种一度式微 。
在今年3月24日举行的2021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 , 四川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杨秀彬表示 , 种质资源的普查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 , 也是前提和基础 。 四川曾经做过登记、征集 , 但不是很全 。 今年四川主要会对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进行普查 , 因为农作物这块的资源普查四川走在了全国前面 , 已经基本完成 。 目前四川畜禽和水产资源普查已接近尾声 。 摸清家底 , 搞明白分布情况 , 被称为生猪产业“芯片”的原种猪普查令人期待 。
成华猪的现状如何?最新的成都市畜禽资源普查结果显示 , 成都共有七种原种猪 , 数量从多到少分别是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成华猪、巴马香猪、雅南猪、藏猪 。 排名前三的原种猪都是外血猪 。 排名第三的杜洛克猪有近3000头 , 数量比排名第四到第七的猪种加起来还多 。 “3000头听上去不多 , 但就原种猪而言 , 规模已经不小了 。 ”成都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副主任袁蓉表示 , 这近3000头原种猪分布于成都市的8个区(市)县 。
排名第一的大白猪数量 , 大约是排名第四成华猪的近6倍 。 然而更大的差距出现在商品猪养殖和消费端——外血猪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 。 袁蓉提供了一组外血猪和成华猪的对比数据 。 外血猪平均每胎可产16、17头猪崽 , 成华猪平均每胎产活仔10.5头;外血猪猪仔3周左右断奶 , 6个月可出栏 , 体重达100-150公斤;成华猪猪仔6周断奶 , 7个半月出栏;体重达90-100公斤 。 外血猪的瘦肉率在60%以上 , 成华猪为43% 。 对于养殖户而言 , 养殖成华猪需要花更长的时间 , 更多的饲料成本 , 最后出栏的猪却更轻、瘦肉更少 , 在两者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 外血猪很快占领了养殖环节 , 继而垄断了整个市场 。
杂交提升瘦肉率 , “天府黑猪”是“中英混血儿”
成华猪重回菜市场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其中扩大原种猪数量是第一步 。 目前 , 成都市的794头成华猪原种猪分布于彭州市九尺镇、金堂县五凤镇、邛崃市临济镇 , 而所有成华猪原种猪都来源于彭州市九尺镇的成华猪保种场 , 2012年该保种场只有120头成华猪原种猪 。 袁蓉表示 , 9年时间 , 已从120头增加到近800头 。 “育种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一点运气 。 现在垄断市场的外血猪背后 , 是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育种的积累 , 外血猪的一些特点如高产仔率 , 追溯源头也离不开中国猪种的基因 。 ”
据袁蓉介绍 , 成华猪作为良好的育种素材 , 是有其利用价值的 , 其肌间脂肪含量高 , 大约为3%左右 , 而外血猪大约为1.8%左右 。 肌间脂肪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雪花牛肉中“白色的点状雪花” , 这也是用成华猪炒回锅肉更受食客欢迎的原因 。 成华猪的滴水率比外血猪低了约一个百分点 , 炒回锅肉不易爆锅 , 更容易做成被大厨们津津乐道的“灯盏窝”经典造型 。 虽然在产仔数、生长速度等方面 , 成华猪比不了“短平快”的外血猪 , 但成华猪的肉质鲜嫩爽滑 , 做成红烧肉Q弹有嚼劲 , 得到了广大食客的认可 。 在保持口感的基础上 , 提升生产性能 , 无疑是成华猪能否重回大众餐桌的关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