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特点(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特点是什么)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 。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 。当时的中国领袖毛主席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 。’”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 。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 。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表现为两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特点(飞向太空的航程写作特点是什么)】
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 。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 。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 。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 。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 。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 。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