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外楼|20天办3场“食神”大赛 西湖频频“舌尖”上新 深味几许( 二 )


实际上,为了寻求突破,景区农家茶楼的经营者们已经纷纷走上了各具特色的转型之路:打造网红餐厅、研发轻奢餐品、拓展团建服务……而参加各类“食神”比赛,也成为他们亮相亮本事的上好机会。
那么,通过比赛来为景区农家茶楼加油鼓劲,引导他们转型创新,这应是景区“食神”大赛的第二味。
有意思的是,西湖景区农家茶楼协会这次还特意选了少儿公园作为比赛场地,也是希望可以和年轻群体发生紧密联结。
楼外楼|20天办3场“食神”大赛 西湖频频“舌尖”上新 深味几许
文章插图

餐桌外看不见的第三味
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拓展
每一场比赛,都有鸣金收兵的时候。但是,看不见的“食神”大赛,其实天天都在进行。
“景区农家茶楼面对一线市场,一直在进行自我调整,淘汰老旧业态,引入高精尖、年轻态的项目,这是一个必然过程,也成为经营者们的共识。”胡公仰告诉采访人员,景区农家茶楼从2014年的400多家,慢慢缩减到当前的176家,但数字的变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业态萎缩”,而应是“更新提升”,“一杯30元的桂花茶一坐就是一个下午,这类‘低小散’的经营项目现在越来越少了。”
比如双峰村的某个入围2021黑珍珠餐厅榜单的农家茶楼人均餐标300元,没有菜单,只做晚餐,吃什么全靠厨师一手落定。目前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1年底,成为很多饕餮的“年度必去打卡点”。还有梵村村的不少餐厅,每天下午都会有网红主播打卡拍摄,每晚70个座位都要翻桌2-3次,有不少设计师专程来取经。
除了餐饮,景区农家茶楼也一直努力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拓展,把文章做到餐桌之外,创意产品涵盖春夏秋冬、四季不断——
春天,向高校招募“春茶使者”,组织大学生踏青、采茶、炒茶、品茶,向年轻群体渗透茶文化,培养目标群体;
夏天,针对经营淡季,举办七夕节等夜休闲活动,推出百家茶宴体验,承接商业拍摄,拉动茶楼夜经济;
秋天,推出桂花之旅,邀请年轻父母带孩子参与制作桂花系列周边,以淳朴自然、清新浪漫的氛围吸引年轻人的好评;
冬天,针对游客减少的情况,推出围炉品茶会,邀请50对父子,弘扬孝文化,普及龙井茶养生之道。
走访之中,采访人员还发现,在破局的阵痛里,经营者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们来到农家茶楼,是因为热爱这片湖光山色的人文底蕴;而茶楼在商业之外,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西院1号的经营者李兰星如此感叹:“这幢小楼,是我与西湖交融的岁月印记和人生作品。”
其实,我们在《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等文献中可以发现,景区农家茶楼这样的商业生态,在宋朝就开始传承演进了,这种生态满足了人们在西湖边修生养息、陶冶情操的刚性需求,相信它的生命力会和宋词一样旺盛。
比赛比到了餐桌之外,农家茶楼向上下游产业拓展延伸,与八方来客充分共享这一片美好,这也许就是景区“食神”比赛的第三味。
【 楼外楼|20天办3场“食神”大赛 西湖频频“舌尖”上新 深味几许】在变化的产业创新和不变的湖光山色之中,“双西”新味,可期可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