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水:求医人的“共享厨房”,烹出世间百味

本报采访人员林光耀、齐琪
离正午尚早,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的括苍小区里却早已能听见锅铲敲击、闻到阵阵菜香。
居民楼与小区围墙间的过道用彩钢瓦遮出一片天地,靠墙放置的四个灶台一字排开,男女老少正火力全开地烹煮着各家美味。陆陆续续还有人拎着大包小包的菜肉赶来,在一旁的长椅上排队等候“开伙”。
小小的共享厨房里,同样的锅铲调料烹煮出百家味道,炊烟飘散间,尽是人间苦辣酸甜。
人来人往,成百上千名求医的病患和他们的家属在异乡又尝到了“家”的味道。
从一瓶牛奶到一间厨房
傍晚时,共享厨房已经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整齐归位的锅铲调料,清倒整理好的垃圾桶和台面,仿佛不曾用过。
“他们一般上午来烧菜,一次烧出两顿饭的量,晚饭在医院热一下就可以了。”沈姐解释道,厨房不用盯着,使用者大多自觉整理。
个头不高,声音洪亮,今年53岁的丽水人沈香?,是这处爱心共享厨房的发起人,也是一名常年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来这里做饭的病友和家属们不论男女老少,都喊她一声“沈姐”。
共享厨房旁的居民楼二层,就是沈姐和献血志愿团队的活动室,推门而入,大大小小的锦旗挂满墙面。近百面暗红色的锦旗样式看似相同,背后的故事却悲喜各异。
沈姐的故事,要从一瓶牛奶说起。
1996年,沈姐第一次献血,只为拿一瓶作为纪念品的牛奶给女儿尝鲜,“当时我都不懂献血的用处,对方说,你的血能救别人的命,我就记住了”。这一献,就没停过。25年来,沈姐已经捐献全血和血小板近百次,累计超过4万毫升。
“1个人献100次很难,但是100个人献1次就容易多了。”献血多了,沈姐深感个人力量的微薄。抱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她成立了“沈姐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协会”,医院急缺血液时,沈姐就近联系血型相符的志愿者赶去献血。经年累月,这个如今已有300多位志愿者的团队累计捐献全血和血小板已超过300万毫升。
时间久了,沈姐和不少医患建立了联系,也经常自己料理一些营养食品送给患者滋补气血。
“有些白血病人需要定期来化疗,每次见到时整个人都要瘦一圈。家里有条件的人去大城市治疗了,来这里的都是周边县城的人,大家各有各的苦。”沈姐说,有一些病人和家属,来着来着就再也见不到了。
她深知,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漫长而煎熬,耗掉了积蓄,带走了精气神。许多异乡求医的病人需要营养,更需要的是家里的味道。
2021年2月,在向当地消防、安监等部门报备过后,这个共享厨房搭了起来。沈姐把手绘的地图给了护士长,让她转告有需要的病人和家属,“我这里可以给你们烧菜,食材自带,其余用品一律免费”。
从最初的将信将疑到现在的轻车熟路,半年时间里4000余次人来人往,小小的共享厨房烹煮出各家生活的苦辣咸甜。
爱心共享厨房见证百家悲欢
共享厨房的热闹从每日清晨开启,在上午九十点钟达到高潮。
9点出头,蔡萍就带着大包小包赶了过来。同行的梅世强和王丽熟练地给垃圾桶套上塑料袋,拿出炊具准备烧菜。
“一大早我们就去买菜,离开医院有时间限制,烧好了就要赶回去。”蔡萍的老伴今早念叨着想吃红烧肉,说话间,一旁的高压锅发出“吱吱”的声响。
三个人的手腕上都系着相似的手环。“我们都是血液科过来的,陆陆续续在这烧了六七个月菜了。”梅世强展示着手环,这是他们进出医院的“凭证”。
“我们外县来的,跟病人吃住都在一起,每天来这里烧烧菜还可以和大家聊聊天。”梅世强的妻子治疗白血病已有两年时间,夫妻俩依靠以前打工攒下的积蓄维持开支。从笨拙到熟练,这个以前从不下厨的男人在爱心共享厨房里学会了烧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