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半生瓜的睿智

广东人称苦瓜为半生瓜 。
苦瓜有癞葡萄、锦荔枝、红瓤、凉瓜众多别名 , 唯有半生瓜这个名字让我惊艳 。 有人说 , 是苦瓜在半成熟状态采摘 , 烹饪至半生状态最好吃而得名 。 我鄙夷这种毫无情趣和文化内涵的解释 。 我宁愿相信:此名来历 , 是因人过半生后 , 历经挫折和磨难 , 才能体会苦瓜的睿智 , 才能从苦涩中品出清冽和明澈 。
小孩都不喜欢苦瓜 。 从它碧绿的疙疙瘩瘩外表 , 到它清苦寡淡的味道 , 都让快乐甜蜜的孩童生厌 。 成年人却对它情有独钟 。 仿佛只有人过半生后 , 才会适应那丝清苦 , 才会习惯那份寡淡 , 才会钟爱那种苦涩 。 就像张小娴所说的那样:“苦瓜跟年龄无关 , 也许跟岁月有关 。 当你尝过了人生百味 , 苦瓜的苦 , 已经算不上苦了 。 ”
【石涛|半生瓜的睿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苦以味名 , 瓜及荔枝、葡萄 , 皆以实及茎、叶相似得名 。 ”苦瓜味苦 , 却有“不传己苦与他物”的高贵品质 ,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也不沾染他物的味道 , 坚持“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 。 清代屈大均撰写的《广东新语》称之“有君子之德” 。
家乡四川有种美食叫“苦瓜酿肉” 。 苦瓜切成5厘米左右的圆筒 , 剜去瓜瓤 , 灌进调好味道的肉馅 , 蒸熟后勾芡食用 。 小时候 , 在夏日夜晚满天的闪烁星光下 , 一碗红苕稀饭 , 一盆苦瓜酿肉 , 一碟四川泡菜就是我们的饕餮盛宴 。 孩子总拨拉肉馅吃 , 留下一个个掏空的苦瓜壳 。 苦瓜的君子之风 , 让我们虽厌恶它的苦涩 , 却能毫无负担地吃下其内里的肉馅 。 妈妈一边嗔怪我们 , 一边随口吃下苦瓜壳 , 眉目间没一丝勉强 。 我们表情惊讶 , 眼神崇拜 , 觉得不怕吃苦的妈妈是超级英雄 。
苦瓜原产印度东部 , 17世纪传入欧洲 , 传说明代初期传入我国 。 苦瓜曾非常稀有 , 奉为宫廷贡品 , 台北故宫里珍藏的白玉锦荔枝玉雕就是证明 。 后来慢慢流传 , 因其珍贵 , 多次被写入文学作品中 , 引领着时尚风骚 。 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中 , 西门庆招待胡僧 , “又是两样艳物与胡僧下酒:一碟子癞葡萄、一碟子流心红李子 。 ”《金瓶梅》成书时间在1589年左右 , 那时 , 苦瓜是显贵餐桌上的佳肴 。 明代徐光启1639年撰写的《农政全书》中提到南方人喜食苦瓜 。 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 , 汤知县招待张师陆、范进两人 , “席上燕窝、鸡、鸭 , 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 , 也做两碗 。 ”《儒林外史》成书时间是1749年 , 这时苦瓜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
苦瓜被历朝历代的文人所钟爱 , 留下许多流传甚广的诗句 。 可我不爱苏轼、李商隐等名人写的相关诗词 , 却独爱清朝叶申芗写的《减字木兰花·锦荔枝》:“黄蕤翠叶 , 篱畔风来香引蝶 , 结实离离 , 小字新偷锦荔枝 。 ”结实离离 , 这四个字实在太美 , 寥寥数字 , 瓜果繁茂景象跃然纸上 。 写诗歌颂苦瓜 , 绝不是爱恋苦瓜的最高境界 , 清朝大画家石涛爱苦瓜到自诩为“苦瓜和尚” 。 石涛的人生跌宕起伏 ,从亡国的皇室宗亲沦落到卖画为生的苦行僧 , 曾经的锦衣玉食如过眼云烟 , 空余怨愤和颠沛流离 , 他餐餐离不开苦瓜 , 不知道是效仿勾践卧薪尝胆 , 还是与苦瓜同病相怜 。
捧着一杯鲜榨的苦瓜汁 , 听着陈奕迅唱的《苦瓜》:“今天先记得听过人说这叫半生瓜 , 那意味着它的美年轻不会洞察吗?”猛喝一口苦瓜汁 , 努力回想往事 , 妄想品味出歌词里说的半生瓜的睿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