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技术管用,这个田间课堂越来越火

一大早,来自开鲁、奈曼、扎旗等8个旗县区的玉米种植大户陆续到达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汇民聚丰合作社的地头,听说北京的老师来培训,来了有近四百人 。“这个田间课堂可是越来越火了 。”玉米种植户感叹:“我都来这地里听了4回课了,人家咋说咱回去咋干,人家的技术就是管用 。”
“听说今天中国农科院的老师要来开展田间课堂培训活动 。他们指导管理的地块,去年亩产干粮2000斤 。我得亲自来看看,到底技术有啥不一样?”来自科左中旗的玉米种植户刘大鹏如是说 。“你也是老庄稼把式了,眼里有秤,看看今年这地里的玉米,一亩地6000棵还不空秆、不秃尖,潮粮2500可打不住,还不相信?”和他熟悉的一个农户说 。
通辽市位于黄金玉米带,全市2000多万亩耕地,90%以上都种植了玉米 。但是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生产方式,田间管理粗放、产量提升困难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2018年开始在通辽科尔沁区试验示范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在常规水肥投入条件下,2020实收测产最高亩产干粮已达1234.88公斤,千亩示范田机械粒收实亩产超1000公斤 。2021年,在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左中旗、奈曼旗通过与旗县政府、农牧局、新型经营主体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广示范面积达到15万亩 。今年以来,在通辽全市开展大规模田间课题13次,培训规模化种植户2100余人次 。
【课堂|技术管用,这个田间课堂越来越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的李少昆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一到地头,马上就被人群给围了上来,通辽市农业局的殷凤珍科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叶建全主任赶紧维持秩序,“先让农科院的老师讲讲这次的培训内容,然后再回答你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
“我们推广的技术是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目标是要达到高产高效,技术途径是合理密植,具体的操作是全程机械化,特别是实现机械籽粒收获,全场不落地……”和以往一样,李少昆研究员带领这批田间课堂的学员,在地里的各个不同的试验处理前讲解,一边回复学员问题 。试验基地的44个不同品种筛选试验,以及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播种时间、不同水分和肥料用量、频次等100多个处理的效果直观的展现在大家眼前,正在地里调查数据的团队研究生们也被学员们围住开展了技术咨询 。
与此同时,团队的王克如研究员正在通辽开发区辽河镇东升村的玉米种植园为另一批学员进行田间课堂培训,“这边的土壤沙性强,水分和肥料管理与粘壤土就不一样,需要少量多次,不能盲目照搬……”看的出来,无论是研究团队的成员还是参加的学员都已经非常熟悉这种形式了 。
忽然,试验基地里传来一阵争论声:“你这么卖力的替人家说话,该不是他们雇的托来忽悠人的吧?”“你这人心不好,咋能这么说我……”一着急,一连串的蒙语让周围的大部分人都懵了圈,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一个姑娘赶紧先用蒙语安抚了这个中年汉子,又用普通话向大家解释 。
原来这个蒙族农户是奈曼旗的佟巴根那,家里的400亩地全是沙地,常年玉米亩产五六百斤,今年按照专家的技术进行玉米种植,前两天技术员测产说接近2000斤,把他给高兴得专门拍视频在快手上宣扬,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 。这个耿直的汉子在田间课堂现身说法宣传先进技术的好处,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质疑,就和人争执了起来 。了解情况后,双方不打不成交,热烈的交流起了怎么在沙土地种高产玉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