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科学家在行动

采访人员 倪思洁 高雅丽
【科学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科学家在行动】9月6日,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成为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充满着挑战和变数,科技创新是解决各类挑战和变数的重要手段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技术促进机制10人组成员、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告诉《中国科学报》 。
以该中心为平台,上千名中国科学家正齐心协力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数据困境
2015年,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193个成员国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 。
经过数年努力,到2020年12月,联合国摸清了部分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的现实情况,然而,仍有42%的指标虽有明确的计算评估方法,却缺乏监测评估数据 。全球耕地的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如何,有多少人能喝到被安全管理的饮用水……这些问题依然没有答案 。
“整体而言,由于缺少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无法对全球范围内约68%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 。”郭华东说 。
他表示,面向全球环境变化导致的极端高温热浪、火灾增加、海洋酸化、富营养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影响增加等问题,采集科学数据,及时定量评估其状态,准确预测其未来趋势,将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
从“专项”到“中心”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宣布将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作为助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 。中国科学院成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建设的依托单位 。
早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就已启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以下简称地球大数据专项),组织了来自全国129个单位的1200余名专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空间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开展全球和区域多尺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利用地球大数据服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恰好是该专项的重大目标之一 。
郭华东介绍,地球大数据专项重点推动地球大数据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零饥饿”“清洁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六项目标指标的监测和评估,为了助力这些目标的科技实践与落实,地球大数据专项做了4件事 。
“一是研制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以实现对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二是构建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信息平台系统,从数据共享、产品在线按需生产、指标在线计算、成果可视化演示方面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监测与评估提供支撑;三是利用大数据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法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监测与评估;四是每年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年度系列报告,展示大数据支持《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进展 。”郭华东说 。
基于前期的科研积累和对国家优势科技资源的整合,在2020年国家提出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时,中国科学院已具备了相关启动和建设条件 。
做“实实在在的工作”
“该中心什么时候建成?要建成什么样的机构?该怎么建?”接到任务后,作为地球大数据专项负责人的郭华东反复思考该中心成立的目标、机制细节、人才凝聚等诸多问题 。他时刻提醒自己:“时间紧迫,一刻都不能耽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