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直博生制度:哪里当行,哪里当止( 二 )


“贯通式培养模式弥补了分段式培养的不足 , 适应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需求 。这样的培养模式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续性 , 保障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和高创造性 , 在理工科院校值得进一步推广 。”报告中 , 郑若玲这样写道 。
与此同时 , 郑若玲也表示 , 相较于理工类学科 , 人文社科(特别是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生需要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知识 , 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 。长学制模式下 , 学制的缩短、培养环节的减少非但不会提高培养的效益 , 还会违背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规律 。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也有类似结论 。他所做的一项关于不同类型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比较的研究发现 , 在自然科学领域 , 长学制贯通式培养博士生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和分项质量均显著好于非贯通式培养博士生 , 但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领域 , 差异却并不显著 。
“换言之 , 贯通式培养的总体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科特性、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和学科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影响 。”高耀说 。
然而 , 目前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各高校 , 对于直博生制度的适用范围都没有一个明晰的规定 。不过 , 在实际操作层面 , 直博生制度在不同学科适应度不同的问题已经有所显现 。
刘涛(化名)在国内某重点工科院校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 。他坦言 , 直接攻博这种博士选拔方式具有其突出特点 , 作为核心参与主体的导师和考生不同程度地存在选择顾虑 。
“从导师角度看 , 其顾虑主要是直博生的培养周期较长 , 且没有经过硕士阶段的科研训练 , 培养成本较高 。”刘涛说 , 且由于直博生考核工作与推免生考核工作同步 , 不同于统一的“申请考核”“公开招考”选拔方式 , 容易出现“考核不充分”的现象 , 造成“看不准”“砸手里”的风险 。此外 , 由于直博生选拔时间早于其他博士招录方式 , 也容易导致导师丧失后续选拔优质生源的机会 。
考生则要面临直博与就业之间的抉择——选择直博 , 意味着长时间不能就业 , 而部分学科的学生在本科或硕士毕业后 , 就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 如果读到博士 , 就业范围反而变窄 , 这方面的典型便是计算机相关专业 。
“考生一旦选择直博 , 就意味着需要长期专注学术、科研 , 如果坚持不到最后 , 中途分流转硕的成本很高 , 很多考生在没有十分坚定信念的情况下 , 通常会先选择读硕 , 给自己留有更多思考时间和选择机会 。”刘涛说 , 因此 , 如果某名本科生获得推免机会 , 他会有两种选择——直博或硕博连读 , 那么学生往往选择后者 。
“正因如此 , 虽然近年来有关政策都在大力提倡直博生制度 , 但就学校的现实情况来说 , 直博生招生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火爆 。”刘涛说 。
“无解”的问题
对学术未来缺乏清晰判断的 , 不只是学生自己 , 还有想招收他们的高校 。
据王昕红介绍 , 目前直博生的来源大约有三条途径 , 即高水平大学自己培养的本科生、外校本科毕业的优秀推免生以及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入学第一年后选拔的优秀学生 。前两类的比例要明显高于第三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