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从“国货潮品”到“全球零食”
文章图片
□本报采访人员 王昺南
美食家蔡澜说过:“爱吃的人 , 享受食物的人 , 值得交往 。 ”在业界同行眼中 , 卫龙食品的创始人刘卫平就是这样的人 。
22年前 , 他从湖南平江出发 , 凭着一股对美食的热爱 , 只身来到了国家食品名城漯河 , 与双汇、南街村等中国驰名品牌毗邻而居 。 面对食品行业的百舸争流 , 卫龙食品紧紧围绕“中国味道”做文章 , 上演从“国货潮品”到“全球零食”的跨越之路 。
圈定中原 , 只因“国人厨房”
漯河 , 是一座靠食品工业起家的城市 。 如果说河南是“国人厨房” , 那么漯河便是“国人厨房”的核心 。
也许没人相信 , 刘卫平选择漯河 , 仅仅源于一张地图 。
起初 , 刘卫平考虑了几个城市 , 但这几个城市都比较偏 , 不在交通主干线上 。 于是 , 他就找来一幅地图 , 沿着交通主干线划了一下 , 圈定了郑州和漯河 。 “之所以最终选择漯河 , 是听说那边食品企业非常多 , 特别是有个双汇 。 大家都知道 , 双汇火腿肠做得非常好 , 我也要去那里 。 ”刘卫平坦率地说 。
刘卫平清晰地记得他来到河南的日子 。 1999年8月4日 , 来自将军之乡的刘卫平 , 像家乡的前辈们那样 , 凭着一腔热血 , 一路向北 , 从平江到长沙 , 从长沙到郑州 。 1999年8月5日凌晨3时 , 2153次列车到站 , 刘卫平首次从郑州踏上漯河的土地 。
不过那时候 , 他还没有确定要做卫龙辣条 , 只是想带着母亲传授的酱干手艺闯闯 , 面粉是重要的原材料 , 盛产小麦的中原地区成了他创业的故乡 。
蹿红背后 , 原是“解压神器”
刚创业的刘卫平是老板也是伙计 , 采购、制作、送货全都干 。 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去进货 , 晚上12点还没收工 。 即便寒冬腊月 , 刘卫平也推着三轮车在漯河的大街小巷吆喝 , “卖辣条 , 好吃的辣条!”
慢慢他发现 , 又咸又甜又辣的辣条 , 主力消费人群是80后、90后 。 它具备一种魔力:一拿起就停不下来 。
现在来看 , 事实上这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 , 甜味让人保持心情愉悦 , 而咸味、辣味有助于抵御焦虑和悲观情绪 。 这类年龄层消费者已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 上有老下有小 , 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 因此 , 辣条对于他们来说 , 不仅是一种食品 , 更是情绪抚慰佳品 。
生产乐事薯片的菲多利公司首席科学家林义山曾说过 , 人可以一两天不吃甜食 , 但绝对不可一天不吃盐 。 盐所引发的“无意识进食” , 也是薯片公司赚钱的秘诀之一 。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卫龙辣条 。
精准定位市场消费群 , 刘卫平拿着手工作坊里赚到的“第一桶金” , 注册了商标 , “卫龙辣条”正式诞生 。
走出国门 , 做好“中国辣条”
这种神奇的面质食物 , 有韧性 , 有嚼劲 , 麻辣偏甜 , 不仅活跃在小朋友与年轻人的购物车中 , 也活跃在互联网的段子与表情包里 , 还频频冲上热搜 。
原因是 , 根据相关平台数据 , 2020年下半年 , 卫龙辣条出口额同比增长超120% , 出口至160个国家和地区 , 海外购买辣条最多的国家依次为日本、新加坡、韩国 。 外媒纷纷评价 , 继老干妈之后 , 又一美食走出国门 。
消费品牌就是消费人设 。 刘卫平说 , 卫龙辣条就是靠着低端食品的高端化线路 , 把一包五毛钱的辣条做成“国货潮品” , 代言“中国零食” , 卖出了十几倍的价格和几十亿的销量 。 当品牌成为过目不忘的鲜活生命体 , 也就成功了一半 。
推荐阅读
- 带鱼|红烧带鱼
- 咖啡|前滩太古里,TA们透过唇语“听见咖啡”
- 鸡蛋|冬补三九,宁可不吃肉,也要常吃10种“根菜”,抵御寒冷安稳过冬
- 蒸鱼|料酒不是“万能去腥调味料”,记住“3买4不用”,搞错了适得其反
- 勐海|普洱茶界独一无二的“勐海味”,究竟是什么味?带着点海腥味吗?
- 饺子|元旦假期到,精选“6款水饺”,好吃好做又实惠,吃完顺利一整年
- 店率|悦诗风吟将在中国“大撤店”,撤店率或超80%
- 盒装|牛奶为什么盒装的会更贵?辨别清楚这“3不同”,再买就会挑了
- 泰恩·米霍安|59岁的披萨外卖“小哥”潜水送披萨,最喜欢看到顾客惊讶的表情
- 消费者|“网红”蛋糕放心吃!深圳发布2020年10款蛋糕产品检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