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牛丼的诞生与发展:日本“国民快餐”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 四 )


所谓的“阴格”来自日语里的“陰キャラ” , 词里的片假名部分是英语单词character(即性格)的略称 。 “阴格”并不中性地指一个人内向或者不善交际 , 还带有指责这些人因为自闭从而(在婚姻市场上)不受欢迎等更为负面的价值判断 。 网友很快从帖子里提取出了“芝士牛丼”这一关键词并让它在更大范围内发酵 。 类似“芝牛”画像再创作、“测测你的芝牛指数”、#我身边的芝牛#等造梗活动在网络空间蓬勃展开 。 2020年“芝牛”一词还获得了某公司评选的年度流行语第三名 。 而提升这一词汇社会关注度的一个重要契机是同年7月 , 知名游戏厂商“世嘉”创意总监名越稔洋的一次失言 。 在一场游戏直播中 , 他被主持人问到对参赛选手的印象时笑着回复道“都是会吃‘芝牛’的感觉呢” 。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网友的批判 , 几天之后公司不得不出面删除涉事部分的影像并公开道歉 。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芝牛”所具有的人身攻击色彩早已超越了一般的自嘲用语 。
回过头来说 , “芝牛”所具有的攻击性又是从何而来呢?首先 , 原帖画像中的男性一个不断被提及的特点是长着一张“(负面意义上的)童颜” 。 这种幼稚性无疑违反了社会对于成年男性“性别气质”(masculinity)的理想定义 。 其次 , “芝牛”们不加修饰的发型和邋遢的装扮再加上他爱吃“牛丼”这一特点本身也暗示了他处在社会偏下的阶层(更不用提原贴楼主本来就是在劳动介绍所见到“芝牛脸”的) 。 这种消费的阶层色彩在此例中还暗含了“具身性”:懂得身材管理/自我规训的中产阶级自然是不会轻易地点特大份的芝士牛肉 。 只有不需要社交也根本没有社交的“阴格”才可以肆无忌惮的以芝牛为主食 。 更有甚者 , 有残障者权益团体指出 , 虽然社会大众在使用“芝牛”一词时多带着一种轻描淡写式的戏谑 。 但是原帖和回复里其实包含着许多把“芝牛脸”和特定身体障碍者联系在一起的言论 。 由此 , 符号化的“芝士牛丼”把关于社会性别、身体和阶层的众多歧视都融合在了一起 。
关于牛丼的言说当然远不只有“芝牛”这一个案 。 另一个与性别相关的问题是女性一个人去牛丼店的可行性 。 在今天的日本社会 , 单身女性堂食牛丼大概率并不会受到旁人的侧目 。 但只要随便找几个网络投票就能清晰地识别到许多女性在自己一个人进店时多少还是会有的犹豫 。 这一现象本身和牛丼通常是男性上班族的效率午餐这一形象有关 , 但如果继续深挖我们也能合理发散到日本社会所存在的认为女性更应该在家庭而不是公领域等刻板的性别印象 。 但与此相反的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是:面对开头所说的疫情冲击 , 牛丼连锁各店都在积极开拓女性这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
总而言之 , 不管是作为一种商品还是一个文化符号 , 牛丼都和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 而牛丼产业在全球化的当下面对各类新旧挑战又会有怎么样的应对?这个问题相信在许多层面上都具有进一步观察的价值 。
参考文献:
飯野亮一、『天丼 かつ丼 牛丼 うな丼 親子丼』、筑摩書房、2019年
近代食文化研究会、『牛丼の戦前史』、2019年
责任编辑:朱凡
【日本|牛丼的诞生与发展:日本“国民快餐”背后的社会文化变迁】校对:张亮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