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高教评价应关注“被时间规训”现象( 二 )


简单来说,从前校领导找某位老师而不得时,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但如今电子设备密布,教师总能被找到,所以教师的工作随时随地都会被人提醒,你要去做什么,这也导致教师普遍面临时间紧迫的问题 。
这种时间紧迫与整个教学科研管理有关,特别是发展到后来,“管理主义”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批评员工自发开展工作带来效率不高等状况,崇尚竞争和强化绩效 。
再去看时间,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时间已经不再是客观存在,而是被包装成一种特定的认知方式,被构建为从过去到未来的持续有效的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各方面的工作都应该增加特定的数量,一旦规定时间期限内无法完成任务,教师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进而想方设法加快速度,以期跟上时间的步伐 。
速度和效率正成为成功学术人士的显著标志 。换言之,当你和其他人相比,在同样的时间里发表的文章少、质量差,说明你技不如人,是要被淘汰的 。
回到学术工作本身,“加速文化”使得单位时间里可计算的学术产出(如论文)大幅增加 。有了论文数量,还要看论文登载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的被引率等 。最终我们会发现,研究的创新已不重要,服务于人才培养也不重要,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同样不重要了,学术工作成为学者们的小圈子游戏,即研究的内卷化 。一旦被裹挟进这样的学术生产模式中,那些尚存学术理想的教师是很难轻易脱离出来的 。
时间让年轻学者必须熟悉学术圈里的游戏规则 。它以一种较为消极的方式重塑大学教师的身份,即会让人们对“未来”的投射变成幻想而不是计划,“过去”变成了各种阻碍当前行动和未来计划的障碍,其所形塑的“当下”行为也会是一片混乱与迷惘 。
就是说,当我们谈身份建构时,其实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会关注你的过去,也会干涉你的未来 。每个人在形成一种身份时,更多受到过去的影响 。之前的状况决定了你当下的模样 。而我们对未来并不清楚的时候,未来对于当下的引导作用是有限的 。
可见,时间高度参与了教育系统的规训权力的实施,通过对教师学术生活之时间的切割与划分、对教师未来期望行为的精确描画和对其过往行为的标准化裁决,帮助他们对当下行为准确定位,从而实现了对教师工作与生活节奏的把握和操控,有效地发挥了对教师行为的矫正与强化作用 。这样做,最终换来的则是对学术工作的戕害,干扰了人们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
调整大学行政部门的时间观
评价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评价来引导一个人的行为,防止其行为跑偏 。因此,在讨论教师评价的时候,需要建立正确的学术时间观 。
重点不在于减少教师工作量,而是讨论学术工作如何“回归初心”,按照学术自身的规律运作,而非受制于外在的指标和预设的结果 。其核心就在于让教师重新获得对学术工作及其时间节奏的掌控,从外在规范和“要事清单”中解放出来 。
以教学为例,我们不应该再拿评教的那套指标来看教师某个阶段、某门课程、某项内容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更应该让教学迸发生命的光彩,让师生充分发挥其各种感官和情绪的功能,抓住当下课堂上最鼓舞人心的东西,享受教育过程中的快乐 。
再譬如科学研究,我们也不应该再拿评估的那套指标看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相应期刊的影响因子,而是关注研究成果本身的质量,让创新成为科研工作的常态,让任何一个给定的项目善始善终,注重研究的过程,享受发现的乐趣,而不是急于求成 。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