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高教评价应关注“被时间规训”现象


时间|高教评价应关注“被时间规训”现象
文章图片
操太圣
如今的大学教师就像陀螺一般围绕着管理指挥棒旋转,试图紧跟管理者的期望和要求 。然而,糟糕的是,速度的提升并没有为教师们结余下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反,带来的是进一步加速 。
在被“内卷化”裹挟的当下,我们很有必要讨论一下学术工作与时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教师评价要关注时间维度 。
有深度的思考时间观正在瓦解
从本质上来说,学术工作应该是“慢”的活动,不应该出现大学教师们不舍昼夜地“奔跑追逐”现象 。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一次有名的演讲《以学术为业》中说,创造性的思考是强迫不得的,需要热情,更需要灵感 。灵感只有在它自己愿意来的时候才来,而不是我们想叫它什么时候来,它就能来 。也就是说,当我们试图做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时,单靠熬夜是熬不出来的 。我们需要的是灵感,而灵感需要时间慢慢供给 。教学也是如此,它有赖于师生之间深入的互动,有赖于长时间的耳提面命和言传身教 。
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究其实质而言,都属于学术工作的一部分,在时间上也具有类似的特点,即关注的是一种有深度的思考时间观,表现在工作与生活的时间是相区分的,即不会让工作完全充斥业余时间 。如今,高校教师即使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也在伏案写本子,这表明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其实已完全纠缠到一起 。
有深度的思考时间观是以学术兴趣和能力为导向进行时间规划的,教师可以通过预约和计划机制来协调时间冲突,能够容忍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与偶然性,可以进行较长的职业准备和持久的职业发展 。
这是一种与工作精益求精相契合、强调追求创造性等职业特征的精神,也被称为工匠精神 。大学教师所期望的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和工作进程、努力寻找工作突破的状态,本质上就体现了工匠精神 。
随着教师的学术工作日益被纳入科层管理的范畴,绩效指标和其他代表学术工作相对价值的方法逐渐成为教师劳动管理的核心,如科研管理上的“项目制”、教学管理上的“学时学分” 。它导致的结果是科研工作越来越碎片化,我们很难沉浸在其中,花很长的时间做有创造性、突破性的研究,而是更愿意做零敲碎打的小论文、小研究,追求数量上的累加 。
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愈演愈烈,个中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时间是常量,科研可以给教师带来更多回报,从而导致教学工作被弱化,甚至使得在教学中出现了“水课” 。
【时间|高教评价应关注“被时间规训”现象】我曾从消费主义文化角度去谈论“水课”的本质是什么 。归根到底是我们不再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课程教学背后,如指标、分数、证书等符号 。在消费主义文化之下,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变得像服务提供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了 。
科研的项目化管理和教学的消费者倾向,使得大学教师“慢”的学术生活被打破和肢解 。或者说,被项目制或消费主义文化的相关原则、规则、技术和程序殖民化,从而形成了对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而言的“目的—手段”合理性新 “铁笼” 。
我们似乎看到一些东西有章可循,让我们朝某个方向行进,但又使我们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时间和学术工作的关系就是如此 。
“加速文化”重塑大学教师身份
这里讲的“时间”与一般意义上的“时间”不一样 。如今,时间处于加速化的阶段 。有人会问现在的“时间”是什么?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异化,最典型的是一些信息技术和电子手段的使用,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