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康|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锡康:万事多问一个“为什么”( 二 )


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及思想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美国科学院院士Walter Isard曾主动写信给陈锡康,称其“远比标准的投入产出分析好” ,是“先驱性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瓦西里·列昂惕夫也指出,“投入占用产出及完全消耗系数计算方法是本领域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和创新” 。
近年来,陈锡康还带领学生开展全球价值链和出口增加值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并与合作者取得了多项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 。
“打破砂锅问到底”
去年,陈锡康被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授予“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科技奖终身成就奖”,但让陈锡康更感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了 。
迄今,陈锡康已培养了数十名优秀的博士生和硕士生,部分学生在中科院以及国内顶尖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 。
“我不是手把手地教,而是注重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万事多问一个‘为什么 ’ 。”陈锡康说,他希望学生在科研上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质疑精神 。事实上,也恰是陈锡康的质疑,才有了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的诞生 。
如今,陈锡康依然坚持在科研和育人一线 。去年,他被授予“2020年成思危优秀教师奖”,该奖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教育基金会“成思危基金”下设的奖项,旨在奖励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国科大教职员工 。
做科研需要沉下心,甘坐“冷板凳” 。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翠红是陈锡康的学生,如今已是投入产出和经济预测领域的知名专家 。“陈老师每天都在思考问题,反思调研信息能否反映当年全国的实际情况,他认为实践出真知,做认为对的事情并坚持做一辈子,他曾坐了长达15年的‘冷板凳’ 。”她告诉《中国科学报》 。
陈锡康带领团队自1980年开始做粮食产量预测,并每年发布预测报告,但直到1995年才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和重视 。这15年的“冷板凳期”,他们从未中断过研究和出报告 。
“为什么坚持?”
“我们觉得这对国家非常有意义,应该做 。”陈锡康的回答简洁、有力 。
“国家未来的发展靠的是创新,不能总跟别人走,中国人目前主要从事中低附加值的工作,以后应主要从事高附加值的工作,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我们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 。”陈锡康说 。韩扬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