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杨裕生院士:实现“双碳”目标的若干科技问题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这就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大科技人员要乘势而上、选准目标、奋力攻关 。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化石能源的消耗还将不断增长,未来一个阶段内二氧化碳排放势必继续增长 。我们必须进行艰苦的努力,才能够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 。2060年的任务则更为艰巨,要将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消除,才能达到二氧化碳产生量和消除量的平衡 。
在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且能源消耗不断增长的条件下,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要达到峰值必须从三方面努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实行全民总动员的节能减排 。而要想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还要着力开辟新的清洁能源 。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首要措施 。我国水力资源要充分利用,但潜力有限 。风能、光伏发电将是主要能源,同时要因地制宜建设裂变核反应堆、地热等清洁能源发电,利用潮汐能等能源 。
风能、光伏、潮汐等间歇式发电和恒定功率的核能,都必须以储能调节 。未来10年要发展1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如以10%的储能功率、储能6小时相配合,就需建7.2亿千瓦·时容量的储能电站,或720座1吉瓦时储能电站 。储能电站建设费用如以平均1400元/千瓦·时计,需投资1万亿元 。分布式储能费用也许还要更高 。可见,储能机遇很大,担子也很重 。
储能技术路线百舸争流、各有所长,应允许在竞争中发展 。储能是商业行为,必须讲究经济效益 。决定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建设投资、使用寿命、能量转换效率、设备利用深度、电进价、电出价和运行费用等,其中与储能技术设备相关的是前四项 。
对于建设投资,抽水蓄能电站不断涨价至每千瓦七、八千元;化学电源不断降价至每千瓦·时千元上下,以6小时蓄电容量计算的造价并不高于抽水蓄能 。抽水蓄能优势在运行寿命长,分摊到每度电的成本要比电池储能约低一半 。但抽水蓄能能量转换效率仅约75%,电池则高达80%(液流电池)、85%(铅炭电池)乃至90%以上(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能量转换效率高的投资回笼快 。何况,电池还可不受地域限制,规模可大可小 。所以,两者综合优势已不相上下 。对于能量转换效率约为60%的物理储能技术,可以展开研究,但想实用就要认真掂量经济效益 。
规模储能对于电池而言,是近年来才遇到的新课题,但需求发展势头很猛,形势喜人 。电池新体系(正极、负极、电解质的组合)变化多端,层出不穷,前途不可限量 。我们倡导集成液流电池、铅炭电池、锂离子电池三者优点的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的储能专用水系电池,这是一项世界性、世纪性难题,已不乏电化学界仁人志士刻苦攻关,相信假以时日定有颠覆性进展,必将对2030年实现“碳达峰”做出更大贡献 。
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也要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这不存在重大技术难题,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决心,要制定坚定、可行的政策,消除习惯性和地方保护主义 。如停止建造燃煤电厂、逐步提高排放税、加速试点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并及早实行等 。
【减排|杨裕生院士:实现“双碳”目标的若干科技问题】除了政策,补贴力度也要恰当,奖补要与惩罚并施 。我国光伏发电和电动汽车发展中的补贴实践证明,过度、单纯的补贴弊多利少,该教训应该充分汲取 。
推荐阅读
- 危险|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 出行|移动出行首个碳减排团体标准通过专家评审
- 新院士|中国工程院新院士“入院第一课”:珍惜荣誉,做顶天立地的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指出的家庭厨房四大问题,你躺枪了吗?
- 报告|到2025年氢能可累计减排800亿吨
- 院士|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在东莞举办
- 院士增选|新增院士名单公布 多位全国学会专家入选
- 中国工程院|202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 袁隆平院士|特写:袁隆平院士灵骨在长沙安葬
- 袁隆平简历简介(袁隆平简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