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丘成桐:我想培养基础科学的“八百铁骑”( 二 )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导致这种滞后的原因何在?
丘成桐:在科技发展的问题上 , 我们曾经太过急功近利 。应该说国家层面 , 早已注意到发展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但在以GDP为评价地方发展主要指标的情况下 , 钱要用在“刀刃”上 , 各地更希望将资金用在更能产生短期回报的领域 , 比如发展工业和应用技术产业 。然而 , 好的工业至少需要五到十年 , 甚至20年才能成功 。与世界一流的科技相比 , 如果我们在这段时间不能沉下心 , 大力支持基础科学发展 , 即便是工业和应用技术产业 , 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
现在有个典型现象 , 那就是我们新建的很多科技中心 , 都喜欢将“应用”二字加在前面 , 好像没有这两个字 , 就不能体现它的价值 , 甚至是浪费了公众资金 。更令人担忧的是 , 一些普通老百姓也有这样的想法 。
整个社会层面 , 乃至于高校、科研院所内部 , 很多领导者并不关心教师做了多少实实在在的科研 , 而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有多少专家、多少“帽子”学者加盟上 。当然 , 这与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有关系 , 毕竟一所学校吸引的“帽子”学者越多 , 其可能获得的经费也就越多 , 这是互为因果的 。
总之 , 当前不管是政府机构、高校本身 , 还是教授群体乃至于普通公众 , 多多少少都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 这是必须要扭转的 。
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家是我们的目的
《中国科学报》:在介绍“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时 , 您曾提出希望该计划培养的学生能成为“通才” 。您是如何理解“通才”这一概念的?
丘成桐: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 , 我们存在某种误解 。物理也有通才、数学也有通才 , 这些著名的科学家不只是专攻于某个领域的大家 。在科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学者 , 往往会贯通多个领域 。
比如爱因斯坦 , 从广义相对论到狭义相对论 , 从量子力学到统计物理 , 在物理学的众多分支领域中 , 他都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再如牛顿 , 从微积分到天体运行 , 再到光学 , 凡此都有研究 , 这不是通才是什么?至于在数学领域 , 从阿基米德到尤拉、高斯 , 他们做的研究几乎影响了数学领域的大多数研究方向 , 这种影响甚至持续了几百年 。这不是通才是什么?
然而很不幸 , 至少到目前为止 , 国内科学领域还没有出现这样的大家 。尽管我们也产生了在某些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 , 但他们的研究过于狭窄 , 这不是领军计划希望培养的重点方向 。我们更希望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 , 即使我们做不到 , 但“虽不能至 , 然心向往之” 。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 , 国内高校都在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 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 但很多时候会流于形式 。您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哪里?
丘成桐:培养学生成为“通才” , 老师首先应该具有更高的能力和水平 。目前国内的大学教师中 , 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有多少呢?即便是很多出名的教授 , 又有多少人有意愿做这样的事情呢?这是很大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