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丘成桐:我想培养基础科学的“八百铁骑”( 三 )


多年前 , 我曾写信给国内数十位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和科学家 , 请他们推荐一些他们认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参考书目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请求 , 竟招来多位知名学者对我的埋怨 , 认为我请他们为中学生推荐书目是在“开玩笑” , 甚至质疑此举是在“侮辱”他 。
这足以说明 , 我们的很多学者并不屑于放低姿态 , 做指导年轻人的工作 , 这就导致了对于“通才”的培养缺乏足够有能力的师资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 , 我们也只能将部分优秀学生遴选出来 , 再集中一批既有能力 , 又有意愿的大师教导他们 , 如此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突破 。
《中国科学报》:您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一局面 , 使更多大家愿意参与年轻人的教育工作?
丘成桐:这需要在国家层面调整相关政策以及进行舆论导向 。
依然以美国为例 , 近几十年来 , 美国产生了一大批卓有成绩的学术大师 , 但不管是多么伟大的教授 , 没有一个人敢讲出“辅导中学生是一种侮辱”这样的话 。因为一旦他这样说 , 便会招致公众和舆论的痛批 , 甚至名誉扫地 ,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学风问题 。
反观我们 , 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舆论层面 , 却常常将这些学术大家供奉到“神坛”上 , 似乎他们就应该高高在上 , 就不应该做接触学生这样的事 。我们都在讲“不忘初心” , 但在这样的氛围下 , 有些高校教授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 他们可能自己都忘记了 。
“师傅带徒弟”的观念要转变
《中国科学报》:早在上世纪80年代 , 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对某些特殊人才进行特殊培养的探索 , 但时至今日 , 似乎成功者并不多 , 您认为原因何在?
丘成桐:刚才提到的缺乏第一流教授是很重要的原因 。要知道 , 启发学生学术成长的最好方式 , 就是这些教授亲自带领年轻学生 , 让他们亲自观察真正的学者是如何做科研的 , 但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在他们眼中 , 教学并不重要 , 做好自己的研究就足够了 。但事实上 , 由于缺少和年轻人的接触 , 他们的研究工作往往也不会做得很好 。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该如何处理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国外很多大学都十分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 , 这不仅仅基于对青年人才的重视 , 更因为年轻人可以带来很多科研方面的启发 。但是 , 我们却过分强调所谓的“师徒制”模式 , 强调“徒弟”要跟从“师傅” , 认为师傅是伟大的 , 师傅的师傅更加伟大 。殊不知 , 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已经处于科研末期 , 根本谈不上“伟大” 。
在这种模式下 , “徒弟”是很难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的 , 因为他很难真正独立于老师之外 , 一旦如此就可能得不到老师的帮助 。相比之下 , 美国实行的不是师徒制 , 而是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类似于合作伙伴的关系 , 并在这种关系基础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 。
这一点从中美两国研究生的待遇中就可以窥见端倪 。
必须承认 , 现在中国研究生的待遇比从前已经好了很多 , 但与美国相比还差得很远 。美国普通研究生一年的薪水大约为3万美金 , 中国研究生中年薪较高者也只有六七万元人民币 。这是因为美国高校有一个很坚定的想法——研究生必须要能维持自己和家庭的一般性支出 , 因为他们是正在成长的学者 , 他们是老师的伙伴——虽然还很年轻 , 但“伙伴”不等同于“徒弟” , 这一点非常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