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带来哪些发展红利?

采访人员 杜雨萌 吴珊 孟珂
见习采访人员 郭冀川
北京2022年冬奥会即将开幕,从申报成功至今的“奥运财经账本”也徐徐展开 。经过多年努力,“三亿人上冰雪”愿景已变为现实,冰雪运动、冰雪产业和相关科技、管理、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打开新的空间 。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冰雪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
从场馆建设到防疫保障,再到赛事转播,中国“硬科技”正借助冰雪经济的“冷资源”释放出“热效应”,而无论是企业、消费者还是投资者,都可以从中分享发展红利 。
赛时和赛后统筹运营
将“科技、绿色”进行到底
7条雪道,最长的赛道约3千米,最大落差近900米……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承担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有高山滑雪项目比赛 。
据了解,仅中国交建一公局集团参与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一个标段,合同金额就达12.71亿元 。采访人员另从中国交建集团获悉,其共参与建设了本届冬奥会18个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90亿元 。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被外界称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场馆中的“三最”工程: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建设难度最大 。尽管困难重重,但建设团队还是多次突破极限,将“科技、绿色”进行到底 。
仅以土石方运输为例 。中国交建一公局集团华中公司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二标项目经理付召坤告诉《证券日报》采访人员,根据最初的图纸计算,公司承建的这一标段8条赛道和15条技术雪道需要挖方60万方、填方31万方,多出来的土方就算运输到最近的小张家口消纳场,也需要两三年工期 。
“为了不影响比赛时间和效果,最终决定通过科学规划将土石方挖方、填方均调整为45万方,做到挖填平衡 。多余的土石方则全部由‘外运’变成‘内销’,既节约工期,又减少费用近2400万元 。”付召坤如是说 。
当然,不仅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国家速滑馆的建设过程中,也贯穿了绿色、科技的建设理念 。国家速滑馆建有“亚洲最大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的冬奥场馆 。
【冬奥会|北京冬奥会带来哪些发展红利?】“这项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也是最先进的制冰技术,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5度以内 。”北京国资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制冷不仅比传统方式效能提升20%以上,且制冷均匀,不会出现各部位温度不同的情况 。特别是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高水准的冰面是关键性因素 。
此外,该负责人介绍,国家速滑馆还将制冷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
从历届冬奥会来看,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对此,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介绍称,为破解这一难题,北京冬奥组委对全部的新建场馆都制定了赛后利用计划,并且在规划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利用问题 。以“冰丝带”场馆为例,其采用全冰面设计,就是综合考虑了如何向社会开放 。
“未来,国家速滑馆一方面将持续加强与国际滑联、国家体育总局等赛事组织机构的密切联系,争取国际级、国家级高端赛事资源,另一方面加快建立与北京市、区两级体育局、体育总会、体育团体的战略合作,积极承办相关体育赛事及群众活动 。此外,还将面向高等院校、演出团体、大型企业、经纪公司、会展企业等,充分挖掘大型演出、庆典活动、高端商演、会议会展等业务机会,并引入专业营销顾问团队,不定期策划举办主题节庆活动,吸引集聚区域人气 。”上述负责人对采访人员表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