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Xiv|论文突破200万篇后,arXiv却渐失人心?

■采访人员 张晴丹
2022年伊始,预印本服务器arXiv收获了一份新年大礼——全球科学家通过其发布的论文突破200万篇 。
本该是庆贺时刻,《科学美国人》却发了一篇负面报道,分析了arXiv当下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引起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科学界热议 。
arXiv对于中国这一世界上论文产出数量最多的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arXiv上,来自中国的论文数量已经排名全球第二 。如今,许多中国科学家每天上班都看arXiv,这已经成为了习惯 。同时,他们对arXiv也颇多吐槽,特别是发到arXiv的论文须长时间审核,令发布时间延后 。
arXiv带来的学术争鸣,有趣又刺激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arXiv已经成为数学、物理、天文、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
因为在arXiv,科研人员在无须同行评审的情况下就可以自主张贴论文,尽早公布研究结果,抢占科学发现所有权;那些已发表的论文,同样可以在arXiv上张贴,让更多的研究同行了解、交流 。
【arXiv|论文突破200万篇后,arXiv却渐失人心?】通常,在arXiv张贴预印本有3种方式:在论文投稿的同时张贴到arXiv,期待更多同行看到并展开学术讨论和交流;在论文即将接收或接收之后张贴到arXiv,考虑到出版平台的受众数量有限或需要购买数据库才能阅读,把已经定稿的论文贴到免费公共平台,无疑会增加阅读量;纯粹为了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类稿子一般不太可能被正式期刊接收,但arXiv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声的平台 。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弥补了传统科技文献出版的不足 。这也是arXiv火起来的原因 。
传统期刊论文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平均在30天以上,有的甚至需要数年时间 。如果在此期间,作者选择不公布论文结果,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显得“落伍”了 。显然,arXiv预印本的方式让学术交流更加顺畅,某些热点领域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罗会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根据他的研究经历举例说道:“2008年在铁基超导材料领域的研究,中国科学家公布新超导材料并刷新临界温度纪录的周期是以天计的,传统期刊评审和发表速度再快也赶不上arXiv 。正因如此,在铁基超导研究的洪流中,中国科学家群体才迅速引领了世界最前沿 。”
罗会仟指出,arXiv预印本的快速发表,是抢占成果首发权的重要方式,如今许多重要的发现几乎都以预印本时间为准,已经成为科研圈的“潜规则” 。
但在arXiv张贴预印本,也会给作者带来“烦恼” 。
比如大量的质疑和讨论,可能导致文章未走到正式发表环节就被撤稿;过早公布论文结果,在竞争激烈的科技前沿领域,有人可能会利用不同期刊发表的时间差抢占先机,导致作者丧失成果所有权;预印本中往往存在许多科学错误,而经常发布不成熟预印本的科学家,在同行眼中的信任度下降 。
罗会仟讲了一个更具体的例子 。2014年底,德国科学家A. P. Drozdov和M. I. Eremets等人在高压硫化氢下发现203 K超导电性的论文,最早张贴于arXiv,但科研圈对此质疑声不断,甚至在学术大会上,在场几乎所有人都默认这个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后来,这篇文章结果经反复审核并补充实验证据才在《自然》正式发表 。历经半年后,该研究才受到极大关注 。
高压金属氢化物的超导电性研究在近些年飞速发展,不断刷新超导临界温度的世界纪录 。不少论文都是最先出现在arXiv上,但其中也有一些因为数据质量不过关或者结论过于夸张,而一直未能正式发表 。
有趣的是,2020年,美国科学家Ranga P. Dias的研究组在类似的碳—氢—硫体系发现了近室温的超导电性(Tc=287.7 K) 。他们选择了直接向《自然》投稿而不事先贴在arXiv,论文在8月31日投稿,9月8日就被接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