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38岁新疆胖哥,拿命给儿子攒钱,“至少还要再卖80万个羊肉包子”

豆角|38岁新疆胖哥,拿命给儿子攒钱,“至少还要再卖80万个羊肉包子”

文章图片

豆角|38岁新疆胖哥,拿命给儿子攒钱,“至少还要再卖80万个羊肉包子”


死面做面皮 , 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盐、胡椒和少量水做馅儿 , 搅拌均匀 , 擀薄面皮 , 放入馅料 , 把四边折合成方形 , 一个阿布都牌的烤包子初现雏形 。
包子进入馕坑之前 , 阿布都在馕坑内掸入大量盐水 , 迫使近200度的热坑内部迅速降温 , 保证他的手臂能够穿梭自如 , 然后快速将生包子贴在坑边 。


历经40分钟的等待 , 阿布都熟练地打开蓝牙音箱 , 异域风情的新疆歌曲响彻摊铺 。
“来哦 , 香香的烤包子哦 。 ”兴之所至 , 他一边率性大声吆喝生意 , 一边忘情地足之蹈之 。
烤到冒油的羊肉包子 , 阿布都卖五块钱一个 。 一个人 , 守着馕坑 , 只要不下雨 , 舞曲不断 , 贴包子的动作不断 。
漂在南京之前 , 阿布都在原本一眼看得到头的人生轨道上平稳运行 。 来到南京后 , 他把过去的自己与生活充分打碎 , 融进形色各异的人海里沉浮 , 历经时代浪潮 , 变身网红 , 似乎拿到重启人生的机遇 。
但一个80万只羊肉包子“负债”背后的故事 , 又让网红阿布都现了原形 。
生活的辛酸与压在肩头的重担 , 隐藏在缥缈的网红外衣之下 , 让阿布都活得异常清醒 , 以原始的野性和笃定 , 实打实地闯进大众视野 , 成为故事的主角 。
紫金山下、中山门外 , 一条苜蓿园大街南北贯穿南京主城 。 两千多年前 , 汉使张骞出使西域 , 苜蓿就此传入中国 , 明朝朝阳门规模化种植 , 苜蓿园的称呼由此流传下来 。
两千多年后 , 2004年 , 21岁的喀什人阿布都由北南下 , 循迹着丝绸之路 , 最终 , 南京热烈而包容地簇拥、接纳着他 , 给他“像老家一样熟悉”的感觉 。
年轻的阿布都在古老的苜蓿园大街落脚 , 从一名烤包子学徒做起 。
雨水充沛 , 湿度膨胀 , 南京的夏季总让阿布都透不过气 。 四季轮转 , 唯有冬天才能讨到阿布都的心 。 此外 , 身为一名烤包子学徒 , 每个月不多的生活费无法排遣苦闷的生活 , 外加起早贪黑的辛苦学艺 , 阿布都原本一头浓密的自来卷 , 两个月时间不到 , 纷纷脱落 。
几年后 , 城市拆迁改建 , 老板不得已关店 , 遣散学徒 。 学到些本事的阿布都 , 决定自己单干 。
还是在苜蓿园大街 , 阿布都撑个摊铺 , 贴上“新疆丝路油馕”的招牌 , 从烤包子、烤馕做起 , 用家乡吃食满足南京人的胃 。
南京的早餐花样繁多 , 烧麦、汤包、鸭血粉丝汤等令人应接不暇 , 阿布都的烤包子在这些早餐中 , 以独特的地域标识 , 略带侵略性的野性口味抓住了南京人的胃 。
一来二去 , “新疆丝路油馕”这家小摊铺在附近居民中有了名气 , 成为了老熟客们必备的早餐之一 。
此时 , 距离阿布都离开家乡 , 已经是第17年 。
摊铺是从什么时候火起来的 , 阿布都说不上具体时间 , 他只知道 , 在某个寻常的一天 , 馕坑前排队的人多了 , 摊铺的营业额开始翻倍 , 自己的右手臂开始爬上一道道火纹 。
烤火斑 , 又名热激红斑 , 由于局部皮肤长期温热刺激而引起的持久性红斑和色素沉着 。 起初 , 有顾客以为阿布都有皮肤病 , 阿布都一个个解释 , 这不是病 , 是烤包子的时候烫的 。
“烫掉了 , 就是网红了嘛 , 红了以后我的膀子也红了 。 ”
名声在外 , 食客们络绎不绝 。 烤包子一天的出货量在400个往上 , 就这个数字 , 早前打工时 , 阿布都放在心里多想两遍都觉得过分 , 但是真爬到这一步 , 他又觉得不太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