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云南历史名茶 , 也是中国名茶 。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 , 到唐代已成为主要商品;明代“士庶所用皆普茶” , 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清代入贡朝廷 , 声名崛起 , 遐迩闻名 , 成为华茶名品 。 普洱茶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的思茅、版纳、临沧等地 , 集散于思、普一带 , 闻名于普洱 。 普洱茶有“传统普洱”和“现代普洱”两大类 。 传统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直接蒸压而成 , 古代大多为团、饼、砖、沱等 , 以便于储存、保质和运输 。 云南晒青新茶因茶性强烈性微寒 , 当年生饮有伤脾胃 , 所以 , 云南民间大多习惯烤饮(烤茶)或经数月甚至隔年存放(当地俗称“发汗”)后饮用 。 在云南的老茶区 , 饮陈茶、饮隔年茶的习俗已延续数百年 , 迄今仍较为常见 。 过去 , 云南晒青茶因运输不便 , 在本土存留时间较长 , 茶叶经历了自然“后熟”变化 , 形成了独特的“陈质” 。 它得到了广大饮茶者尤其是港台饮者的喜爱和认同 , 并使其发扬 。 因晒青茶的自然后熟的时间较漫长 , 时间成本较高 , 于是从50年代到1973年 , 云南部分主产厂家进行多年的探索 , 这一时期推出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普洱茶” 。 直到1973年人工发酵普洱茶的生产工艺才基本定型 。 它是通过对晒青茶叶进行人工后熟处理 , 使茶叶短期“熟化”、品质具有陈茶的某些特征 。 现代普洱茶也称“熟普”(用晒青直接压制的普洱茶也称“生普”) , 有散茶和紧压茶两类 。 散茶外形条索肥壮 , 色泽褐红(俗称“猪肝色”) , 汤色红浓 , 滋味醇和甘甜 , 耐冲泡 。 紧压茶用“熟普”压制而成 。 现代普洱茶现今已成大宗商品 , 具有广阔的市场和不可替代性 。 普洱茶无论是“生普”还是“熟普” , 都具有越陈品质越佳的特点 , 二者茶性各具特色 。 品质较好的陈“生普” , 香高醇厚回甘有活力 , 喉韵悠长;陈“熟普”香浓醇甜 , 温和柔美 , 长饮不疲 。 二者香型有别 , 均为普洱佳茗 。 普洱茶还有独特的保健作用 , 有降脂、降糖、消食、和胃、健脾等功效 , 赢得了“降脂佳品”、“美容茶”、“益寿茶”等美誉 。 普洱茶因具有长期收藏品饮价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而深受国内外许多“饮者”所喜爱 。 藏普洱、品普洱渐成时尚;成为一种独特的“普洱文化” 。 云南普洱茶既是饮品也是文化商品 , 它是华茶大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 云南普洱茶的传统品种有云南七子饼、云南沱茶、普洱沱茶、云南普洱砖茶、云南普洱散茶、内外销紧茶、云南普洱方茶、竹筒香茶 。 普洱茶新品有普洱小沱茶、宫廷普洱、陈香牌普洱等等 。 在这些茶品中有“生普” , 也有“熟普” , 花色达近百种 。 云南普洱茶具有特殊的“陈质” , 以陈为贵 。 普洱茶的品质因制作技术(选料、工艺、储存条件)和陈化期不同 , 表现各异 , 茶质有新陈、好差之别 。 同是陈茶 , 因储存条件、储存环境不同 , 茶叶的陈质也不同 。 储藏不当 , 甚至毁茶 。 同时 , 云南本地出产的普洱茶具有较强产地特质 , 与省外、国外出产的同名茶品质风格也有不同;与中国黑茶大类中的其他黑茶也具有显著的差异 。 因此 , 消费者在选购云南普洱茶时要有一定专业知识 , 加深对云南普洱茶个性的了解 , 做到会品云南普洱茶 , 了解云南普洱茶的真性;会鉴别普洱茶的陈新、好坏和真伪 。 尤其在目前老茶凤毛麟角、奇货可居 , 仿冒充斥市场的环境下 , 消费者更要淡化“茶龄”意识 , 强化茶质意识 , 注重口感 , 真正作到买普洱茶要买好喝的茶 。 云南出好茶 , 云南人更热衷喝茶 , 聚居在境内的26个民族都在用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和习俗来品饮、享受着这大自然的甘霖 。 “性洁不可污 , 为饮涤尘烦” 。 喝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的色、香、味、形 , 而在于它能使人把心放在闲处 , 涤荡性灵 , 保持心境中一点清纯之灵气 , 使人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 , 品出无穷的清新和趣味 。 在云南浓郁的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氛围下 , 各城市大街小巷茶楼林立 , 不但本地居民沉迷于上茶楼喝茶 , 就连世界各地的游客、商贾也纷纷慕名而来 。 各茶楼人进人出 , 热闹异常 。 云南的茶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 尤其是设在边境少数民族自治州县的茶楼 。 这类茶楼四周山水风光秀丽 , 树木花卉葱茏娇艳 , 显得幽雅恬静、轻松、祥和、舒心 ,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有条件的茶楼还配以少数民族歌舞表演 。 清静安详的自然环境 , 绚丽多姿、奔放豪迈的民族风情 , 更将茶之韵味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 【到云南喝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