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

  一、茶意
 
这些天客人真多 。 也难怪 , 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就要到来 , 千载难逢的庆典 , 得好好准备 。 今日又是一个大忙日 , 送走最后一批客人 , 已是午夜时分 。 无心顾及禅林夜色 , 转身进屋 , 往禅椅上一坐 , 就不再思想 。 该是起风了?大殿屋檐下的铃铛叮叮咚咚 , 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 这时才发现身边的茶桌 , 以及茶桌上散乱的茶杯、茶壶 。 小徒弟早已入睡 , 明天再收拾吧 。 夜好静 , 窗帘半掩 , 一勾月牙透来淡淡的月光 , 清凉而潮润 。 这会儿 , 我忽然想起了"人散后 , 一勾淡月天如水"的诗句 。 我不懂诗 , 但这"诗"却似乎叫我懂得了什么 。 于是重新注意月光 , 以及月光下散乱的茶杯茶壶 。
我想起了茶 , 想起了茶道 。 曾经多次有人对我说 , 达摩祖师面壁悟悟出了禅道 , 少林和尚打拳打出了武道;古人写字写出了书道 , 下棋下出了棋道;连喝茶也喝出茶道来了 。 难道吃饭也要吃出个"饭道"不成?"饭道""倒是没有 , 但"吃文化"之品位及影响是不次于书道、棋道及茶道的 。 古人"吃茶" , 说明当初的茶也是用来吃 。 这"当初"至少可推至春秋西汉初期 , 如《诗疏》中说 , "蜀人作茶 , 吴人作茗 , 皆合煮其叶以为食 。 "茶本自然之物 , 与五谷杂粮何异?再往前推至神农时代 , 茶则作祭品之用 , 如《山海经》、《礼记》、《尚书》中都有记载 , 这里就不抄录例举了 。 自古人神一体 , 人类先用茶祭神(祭祖) , 随之便祭自己(以茶为食) 。 于是大兴茶业 , 天下同餐 。 同时也就品出了"茶味" , 即发现了茶之药效 。 《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 , 令人有力悦志 。 "华陀《食经》说 , "久食益意思 。 ""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 。 《茶经》说:"茶之为用 , 味之寒 , 为饮最宜 。 "自从唐朝茶圣陆羽著《茶经》 , 发明"茶道" , 天下人正式"饮茶" , 饮这大自然恩赐的灵丹妙药 , 于是茶品渐高 , 茶艺渐精 , 茶价也愈加昂贵起来 ,  以至不为贫穷人所有 。 茶之幸?茶之哀?
所以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 , 会喝好茶 , 是一种"清福" 。 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 , 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 "这可不容易 。 虽有好友从远方捎来好茶 , 可我不会"喝好茶" , 没有工夫 , 也没心思来练这"特别的感觉" 。 看来贫僧是无缘享这"清福"了 。
   
又如周作人先生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 , 清泉绿茶 ,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 , 同二三人共饮 , 得半日之闲 , 可抵十年的尘梦 。 "瓦屋纸窗常有 , 清泉绿茶常有 , 陶瓷茶具常有 , 可这"半日之闲"不常有 。 忙于少林建寺1500周年庆典 , 佛事俗事缠于一身 , 虽有"二三人共饮" , 也不过在谈事之余不知觉地喝它个肚子圆罢了 。 十年尘梦也好 , 一日清灯也好 , 贫僧恐怕是与这茶事无缘了 。 无缘就缘吧 。 回头看看月光中 , 看看茶桌 , 以及茶桌上散乱的茶杯、茶壶 , 忽有所悟 。 既然茶为自然之物 , 应与世间万法同根同器 , 包括人与动物 。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 那么茶也有与人灵通之处 。 俗云人非草木 , 我说人通草木 , 茶能让人回归自然 , 返朴归真 。 饮茶既称茶道 , 就是说饮茶可以入道 。 茶道有繁锁的程序 , 讲究极是细微 。 但茶人之意不在"过程" , 而应是最终的"道"字 。 繁锁的程序只是戒 。 持戒是为了入定 , 入定是为了生慧 , 即入道 。 给茶人创造良好的心态 , 以便品茶得味 , 即得人生之道 , 人、茶之品合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