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用茶, 以蒸青团茶为主, 依形状可分为八种等级(胡靴型、牛臆型、浮云型、拂水型、膏土型、地潦型、竹撬圣及霜荷型等, 前二种为上极品, 后二种为粗级品), 至宋代对茶的质量更为讲究, 宋朝皇帝皆嗜茶饮, 尤其是宋徽宗赵佶 。 所以宋代制茶尤其是制贡茶的工艺极为考究, 有采茶—拣芽—蒸茶—榨茶—研茶—过黄几个基本步骤 。
采茶
宋代由于贡茶的大量需求, 由专门的大臣监造贡茶, 并且由经过训练的熟练采茶工担任采茶的工作, 采茶要在天明前开工, 至旭日东升后便不适宜再采, 这是因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 茶芽肥厚滋润 。 如果太阳出来后再采, 茶芽膏腴会被日光消耗, 成品的茶汤就没有鲜明的色泽了 。 所以每于五更天方露白, 击鼓集合工人于茶山上至辰时(约七点)鸣鉎收工, 这是为控制茶叶质量, 怕有人为增斤两, 摘取不合格的茶芽 。 采茶宜用指尖折断, 若用手掌搓揉, 茶芽易于受损 。 由此亦可见其制作态度的认真 。
拣芽
茶工摘的茶芽质量并不十分均齐, 所以还须挑拣 。 采回的茶芽分为: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带等五种 。 形如小鹰爪者为“小芽”, 芽先蒸熟, 浸于水盆中只挑如针细的小蕊制茶者为“水芽”, 水芽是芽中精品, 小芽次之, 中芽又下, 紫芽、白合、乌带多不用 。 如能精选茶芽, 茶之色、味必佳, 因此拣芽对茶质量之高低有很大的影响, 宋代对质量的注重更在唐人之上 。
蒸茶
采来的茶芽多少沾有灰尘, 所以要先用净水洗涤清洁 。 伺专用蒸笼水滚沸, 将茶芽置于甑中蒸 。 蒸茶须把握得宜, 火工过热则色黄味淡, 不熟则包青且易沉淀, 还略带青草味 。 这里的火候很考工夫, 在宋代, 好的制茶师很受尊敬, 这也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发展 。
榨茶
蒸熟的茶芽被称为“茶黄”, 茶黄还需淋水数次令其冷却, 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 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 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来, 再用竹皮捆绑, 最后放在榨床下挤压, 半夜时取出搓揉, 再放回榨床——即是翻榨, 如此彻夜反复, 必需待茶芽完全干透为止, 如此茶香才能久远, 滋味醇厚 。
研茶
研茶的工具, 用柯木为杵, 以瓦盆为臼, 茶经挤榨的过程, 已干透没有水分了, 因此研茶时每个团茶都得加水研磨, 水不能一次倾倒, 而须一杯杯逐次加入, 同时也有一定的数量, 质量愈高者加水愈多杯, 如“胜雪”、“白茶”等品种需加十六杯以上, 每杯水都要等水干茶熟才可研磨, 研磨愈多次茶质愈细, 因此宋代可用茶末直接烹点, 茶末可连同汤一起饮用 。 除了“小龙凤”加水四杯, “大龙凤”二杯外, 其它均加十二杯水, 研茶的工作得选择腕力强劲之人来做, 但加十二杯水以上的团茶, 一天也只能研一团而已, 可见其制作的费时及费事了, 然其质量的精细也是唐代团茶所望尘莫及的 。
造茶
研过的茶, 最好手指戳荡看看, 一定要全部研得均匀, 揉起来觉得光滑, 没有粗块才放入模中定型, 模有方的、圆的、花形、大龙、小龙…………等, 种类很多, 达四十余种之多, 入模后随即平铺竹席上, 等“过黄”这道最后工序了 。
过黄
所谓“过黄”即为干燥, 其程序是将团茶先用烈火烘焙, 再从滚烫的沸水撂过, 如此反复三次, 最后再用温火焙一次, 焙好又过汤出色, 随即放在密闭的房中, 以扇快速搧动, 如此茶色才能光润, 做完这个步骤, 团茶的制作就完成了 。
推荐阅读
- 芩部丹地黄精茶
- 名称-沙参黄精茶
- 精茶审评要点
- 铁观音太香,教你辨出“香精茶”
- 工夫茶订单,香精茶叶
- 功夫茶精茶叶,工夫功夫
- 名称-党参黄精茶,喝苦丁茶的好处
- 饮用天精茶益处多多
- 锦城川茶一绝,香精茶叶
- 在旧时代为什么称间谍为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