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意义及内涵

中国是茶的故乡 , 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 , 名品荟萃 , 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 。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 , 又富欣赏情趣 , 可陶冶情操 。 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 , 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 。 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 , 在唐代就传入日本 , 形成日本茶道 。
饮茶始于中国 。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 , 顺乎自然 , 清饮雅尝 , 寻求茶叶的固有之味 , 重在意境 , 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 。 同样质量的茶叶 , 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 , 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 ,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泡好茶 , 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 , 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 , 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
中国人饮茶 , 注重一个“品”字 。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 , 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 , 择雅静之处 , 自斟自饮 , 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 也可以细啜慢饮 , 达到美的享受 , 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 。 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 中国园林世界闻名 , 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 。 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 , 搭设茶室 , 让人们小憩 , 意趣盎然 。
中国是文明古国 , 礼仪之邦 , 很重礼节 。 凡来了客人 , 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 当有客来访 , 可争求意见 , 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 以茶敬客时 , 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 。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 , 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 , 一般用茶杯泡茶 , 如已喝去一半 , 就要添加开水 , 随喝随添 , 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 , 水温适宜 。 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 , 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
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 , 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 , 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
在远古时代 , 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 。 这与《神农本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 。 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能 , 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作药用 。 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 , 放在水中烧煮 , 然后饮其汁水 , 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 。 这样煮出的茶水 , 滋味苦涩 , 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
【上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意义及内涵】至迟到秦汉时 , 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 , 即不直接烧煮鲜叶 , 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 , 然后捣碎研成细末 , 冲入开水 , 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 。 这种在茶中加入调料的饮法 , 在我国的部分民族和地区中沿习至今 , 如傣族饮的“烤茶” , 就是在铛罐中冲泡茶叶后 , 加入椒、姜、桂、盐、香糯竹等调和而成 。
到唐宋时期 , 饮茶之风大盛 , 当时人们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 , 这种压成团饼形的茶 , 制作十分精巧 , 茶饼的表面上分别压有龙凤图案 , 称为“龙团凤饼” 。 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 , 碾细 , 细筛 , 置于盏杯之中 , 然后冲入沸水 , 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 。 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 , 茶宴的气氛庄重 , 环境雅致 , 礼节严格 , 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 , 取水于名泉、清泉 , 选用名贵茶具 。 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 , 以示对客人的敬意 , 然后献茶 , 接茶 , 闻茶香 , 观茶色 , 品茶味 。 茶过三巡之后 , 便评论茶的品第 , 称颂主人道德 , 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