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笋和阳羡的独步天下的时代

隋朝的历史不长,茶史资料也不多,但其统一南北和大运河的开掘,为我国茶业在唐朝的蓬勃发展,还是有重大贡献的 。 史称“茶兴于唐”或“盛于唐”,在唐朝开元年间,北方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夜不夕食,唯许喝茶,由是北方饮茶随禅教的传播也急剧发展了起来,“从邹、齐、沧、棣渐至京邑”,相效成俗 。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还较南方为多,所以北方饮茶的风起,这就如有些记载形容那样,“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也直接促进了我国茶叶贸易和南方特别是太湖地区茶叶生产的发展 。
在六朝以前,太湖地区的茶叶产地,如上所说,有文字记载的,只有宜兴、长兴和乌程等处 。 这当然是不全面的,因为加《异苑》所说,剡县(今浙江嵊县)有人“好饮茶茗”;《永嘉图经》讲到永嘉“有白茶山”,反映晋和南朝时,饮茶和茶业已一直扩展到了浙江沿海,这时太湖地区种茶,自然不会只局限湖西一隅的 。 这从唐朝陆羽《茶经》中,也多少可以找到一些旁证;如《茶经·八之出》中载,“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 。 ”从这一记载来看,太湖地区在南朝以前,除西部的湖州、常州而外,东部的杭州和苏州,大致也已产茶,因为这些地方种茶,绝不可能适巧是陆羽撰写《茶经》时才开始的 。
太湖地区茶业在唐朝的较大发展,除上述北方饮茶的盛起和运河的贯通等社会、交通原因外,陆羽的倡导和宣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
【紫笋和阳羡的独步天下的时代】陆羽是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嗜茶而精于茶道,在安史乱离时,曾辗转隐在浙西,在苏州、湖州、余杭生活长达几十年时间,遍游了整个太湖地区和二浙各地的名城大山,除《茶经》以外,他还撰写了《顾渚山记》和《水品》等多种茶叶专著,从而使我国茶叶的饮、制和太湖地区的茶业,达一了一个新的阶段 。 在此之前,如晚唐诗人皮日休所说:“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渝蔬而啜者无异也”;煮茶必须和盐、姜等调料混烹,啜茶就和喝菜汤一样 。 自《茶经》问世以后,如封演所记:对茶叶的功效,煎茶炙茶的方法都作了论说,特别是其设计的一套茶具,“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 。 陆羽对于太湖地区茶业的贡献,不保在茶叶饮、制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主要还是通过其有关著作的介绍,进一步提高了这一地区名茶和名水的知名度 。
如宜兴和乌程的茶叶,在南北朝时虽就有“好茗”、“御荈”的记载,但真正名噪全国和设焙作贡,还是陆羽举和宣传的结果 。 关于这点,在宜兴重修“茶舍”的碑文上有这样一段记载:“义兴(宜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 。 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 厥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 。 ”这就把唐朝湖州和常州贡茶的由来,讲得很清楚了 。 开始,这里的茶叶没有什么名称,入贡以后,长兴顾渚所产的茶叶,称之为顾渚紫笋或湖州紫笋;宜兴的贡茶,为别于长兴,以宜兴汉时的旧名,称为阳羡紫笋或迳称阳羡茶 。 如唐人张文规诗:“凤辇录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 ”卢仝诗句则有:“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 ”等等 。 当时歌咏紫笋和阳羡茶的诗篇还有很多,余不一一 。 关于湖常2州的贡茶,据《石柱记笺释》按语称:“大历五年(770),始于顾渚置贡茶院 。 院侧有碧泉涌沙,粲如金星,则金沙泉亦大历后所进也 。 ”迷即是说,在李栖筠试进这一带茶叶以后,便以为定制,至大历五年,正式建立了贡茶院,不但贡茶,连同附近的泉水,也用银瓶封装随茶一则进御 。 起宽妆贡额的数字不大,至大历时,湖州还只岁贡“一万串”,后来逐年增加,如《元和郡县图志》所记,至“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湖州一地的贡额,便高达到18400斤 。 而且,在贞元后,对贡茶的规定和要求,也愈来愈苛刻 。 如贞元五年(789)后,正式规定第一批贡茶,要在每年清时前赶送到京,以便祭祀之用 。 对此,李郢在《茶山贡焙歌》中有专门描说:“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 。 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芽来 。 陵烟触露不停探,官家赤印连帖催 。 ……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啖春山摧 。 驿骑鞭声石流电,半夜驱夫谁复见 。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时宴 。 ”因为这样,所以当时也把贡茶称为“急程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