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茶历代发展史( 二 )

吴大勋《滇南闻见录》(1782年)记有:“团茶产于普洱府属思茅厅地方 , 茶山极广 , 最为有益之物 , 煎熬饮之 , 味极浓厚 , 较它茶为独胜 。 ” 擅萃《滇海虞衡志·卷十—》(1799年)称:“普洱茶名重于天下 , 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 茶客收买 , 运于各处 , 每盈路 。 可谓大钱粮矣 。 ” 师范《滇系·山川》(1807年)载 , “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 。 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229里曰莽芝;2助里曰革登;340里曰蛮砖;365里曰倚邦;520里曰漫撤 。 山势连属 , 复岭层峦 , 皆多茶树 。 ” 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 民国年间 , 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校长为景谷县乡绅纪襄廷题词“景谷之茶 , 衣食万姓 。 庄娇之后 , 在公一人” 。 当地人勒石树碑于县内以表其功德 。 (按纪为清咸丰年问人 , 对发展景谷茶叶生产卓有成效 , 群众身受其益 , 故立碑纪念 。 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购标准的代表样 , 属国家商业部主管标准样之一 。 ) 民国三年(1914)9月30日征集参加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陈列品中 , 有云南宁洱县糯茶一封 , 那次云南陈列品总值银元2000元 , 其中茶叶类值30元 。 民国五年(1916)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 , 这是经历了多年的储、运、销售工作实践 , 几经演变而形成的造型 , 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 碗形窝部有通风透气 , 防止霉变的作用 , 成为畅销国内外品种之一 。 当时下关永昌祥沱茶负有盛名 , 因其配料有特点 , 取勐库茶香味浓厚 , 凤山茶兼具外形美观之优点 , 故产品盛销多年不衰 , 为其它牌号沱茶所不及 。 民国九年(1929)在昆明设立云南茶务讲习所 。 民国十二年(1923)在佛海县南糯山设立云南省立第一茶业试验场 。 民国十四年(1925)柴萼《梵天庐丛录》记有 , “普洱条产云南普洱山 , 性温味厚 , 坝夷所种 , 蒸以竹箬成团裹 , 产易武、倚邦者尤佳 , 价等兼金 , 品茶者谓:普之比龙井 。 犹少陵之比渊明 , 识者题之 。 ” 民国二十一年(1932)7月22日徵集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土特产陈列品中有宜良宝洪茶 。 博览会展期是1933年6月1日至11月1日 。 民国二十六年(1937) , 全省产茶19.6万担 , 是民国时期最高年产量 , 出口9224公担 , 价值国币31.63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