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刺粉虱
又名桔刺粉虱 。 属同翅目粉虱科 。 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 。 除为害茶外 , 还为害柑桔、油茶、梨、柿、葡萄等多种植物 。 若虫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 , 并诱发严重的烟煤病 。 病虫交加 , 养分丧失 , 光合作用受阻 , 树势衰弱 , 芽叶稀瘦 , 以致枝叶枯竭 , 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 。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2毫米 , 橙黄色 , 复眼红色 。 前翅紫褐色 , 周缘有7个白斑 。 后翅淡紫色 , 无斑纹 。 体表薄覆白色蜡粉 。 卵香蕉形 , 一端较圆钝 , 并有一短柄固着在叶背上 , 初产时乳白色 , 后渐转为黄褐色、紫褐色 。 幼虫初孵时长椭圆形 , 淡黄色 , 有足 , 能爬行 , 固定后很快转黑色 , 背面出现2条白色蜡线呈“8”字形 。 随着虫体增大 , 背面出现黑色粗刺 , 周围出现白色蜡圈 。 蛹壳黑色有光泽 , 椭圆形 , 长约1毫米 。 背面及周缘共有29—30对黑刺 , 背部常附有2个若虫脱皮壳 。
发生规律:长江中下游茶区一年发生4代 , 以老龄若虫或蛹在被害叶背越冬 。 翌年4月中旬越冬成虫羽化 。 4代幼虫发生期分别是4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9月下旬至翌年3月 。 成虫羽化时 , 蛹壳背面呈“⊥”形裂孔 。 卵多产在
成叶或嫩叶背面 。 若虫固定泌蜡后 , 终生在原处取食 。 若虫老熟后在原处化蛹 。
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 , 疏枝清园 , 中耕除草 , 促进茶园通风透光 。 (2)生物防治 。 长角广腹纲蜂和粉虱黑蜂寄生率很高 , 在黑刺粉虱老龄若虫和蛹期要控制用药 , 以保护天敌 。 (3)药剂防治 。 在各代成虫盛发期和若虫孵化末朗 , 选喷50%辛硫磷、25%优乐得、40%乐果、25%亚胺硫磷、80%敌敌畏1000倍液 , 或10%天王星5000~6000倍液 。
茶网蝽
茶网蝽又名茶军配虫 。 属半翅目网蝽科 。 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茶区 , 是西南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 。 为害茶和油茶 。 以成、若虫聚集在茶树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 , 受害茶树叶面呈现许多灰白色细小斑点 , 一片苍白 , 叶背有许多黑色排泄物污染 , 致使树势衰弱 , 芽叶瘦小 , 萌发迟缓 , 甚至引起落叶 , 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4毫米 , 扁阔透明多网纹 , 灰褐至暗褐色 。 头小 , 前胸宽阔、片状半透明 。 翅膜质 , 长阔而透明 , 连同胸背均满布褐色网纹 。 翅面近中部前后有2条横斜的暗色斑纹 。 卵椭圆略弯曲 , 乳白有光泽 , 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叶组织内 。 若虫初孵长约0.2毫米 , 乳白色 , 半透明 。 以后体色渐变暗绿 , 黑褐色 。 翅芽显露 , 头部及腹侧多笋状突起 。
发生规律:西南茶区一年发生2代 , 以卵在茶树中下部叶背组织内越冬 。 在四川 , 第1代若虫和成虫分别于5月上旬及中下旬盛发;第2代分别于9月中旬及下旬盛发 。 贵州两代发生均较四川早 。 各代成、若虫盛发期大体间隔10天左右 。 均以第1代发生较整齐 , 虫口较多 , 5~6月间为害较重 。 若虫孵化后 , 先聚集整齐排列在中、下部叶背侧脉附近刺吸为害 , 以后则渐向中、上部扩散 。
防治方法:(1)摘除虫卵叶 。 冬季至早春结合菜园管理 , 摘除中下部叶背多黑胶的虫卵叶 。 若虫盛发期 , 摘除初孵若虫聚集叶 , 也有一定效果 。 (2)药剂防治 。 抓住第1代幼龄若虫盛期喷药 。 药剂可选用40%乐果、50%马拉硫磷、80%敌敌畏、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 , 或2.5%溴氰菊酯、20%速灭杀丁4000~5000倍液 。 喷药时注意喷湿叶 , 特别是茶丛中下部叶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