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间,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到目前茶叶种植面积达16.5万亩,茶叶综合收入3.95亿元的产茶大县,贵州省湄潭县做足了“茶业富民”这篇好文章 。 面对茶产业新一轮的突破与提升,“新茶经”又念出新花样适时提出“把产茶大县打造为产茶强县” 。 这是湄潭茶业经济的一个战略理念 。 大浪淘沙 。 如果说在过去湄潭埋头扩大种植规模,向农民传授种茶、制茶的技术推广,使湄潭茶因其品质走出黔山,享誉国内市场,那么时至今日,湄潭要考虑的则是如何摘掉“面积大县、产量大县、产值小县”的帽子,如何摆脱“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的现状 。 据县茶叶产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湄潭20余家茶叶企业中,没有一家省级龙头企业;全县获省优、部优甚至国家级的产品达32个之多,但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 。 更为突出的是大多数企业只加工名优茶,致使大量的大宗茶叶、茶籽等资源大量浪费 。 茶叶产业的严重短腿,使全县茶叶资源优势未能全部转化为经济优势 。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据统计,目前湄潭年产茶叶达5285吨,按原材料出售不过2.29亿元,如果全部转化成品牌出售,至少可以增加10倍的附加值 。 “如果我们再不注重营销,注重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湄潭县即便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发展30万亩也难以达到20亿元的产值 。 ”县委书记田刚说,“一方面我们要在巩固管护好现有茶园的同时,大力推进茶叶种植面积 。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 在企业做得好的基础上,政府在贴息贷款、税收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 ” 如今,茶产业是湄潭广大农民的生命线、致富源 。 如何“泡”好湄潭这壶“茶”?早已心中有数的湄潭人给出了自信的回答———打响湄潭翠芽地域品牌 。 “事实上,多年来,我们只埋头扩大种植面积,既无姓,更无名,只能以原料输送到外地,成为一些知名品牌贴牌的嫁衣 。 ”湄潭县副县长陈佐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赚1块钱,别人拿去赚10块钱,一个产业在弱小的时候可以借力造血,但从湄潭来说,产业规模已经上来了,产业化已初具雏形,如果不全力打造品牌,将难有一个大发展的机会,只能小打小闹 。 ” 为了打造一个地域品牌,湄潭开发出了不同于其他茶形的品种“翠芽”茶形,并命名“湄潭翠芽” 。 县茶叶协会向国家工商局申报(湄潭翠芽)的证明商标,作为地域品牌来提升竞争力 。 为了确保“湄潭翠芽”的品质,县里通过省质监部门颁布了《湄潭翠芽茶》强制性地方标准,统一了“湄潭翠芽”的生产加工标准 。 该标准从产地、鲜叶、产品要求、检验方法、标识等作了严格详尽的要求 。 强制标准的出台,确保了湄潭翠芽的品质,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 县里规定,无论任何企业,只要按标准执行,都可以使用“湄潭翠芽”这个品牌 。 随着“湄潭翠芽”知名度的提高和品质的保证,在贵阳、四川等地,“湄潭翠芽”深受消费者喜爱 。 来自安徽峨桥市场的茶商汪忠明说:“每年经他转手销到该市场的‘湄潭翠芽’有上百吨,许多单位点名要‘湄潭翠芽’ 。 ”同时,“湄潭翠芽”市场价格开始逐步攀升 。 以特级的明前茶为例,以前市场价每斤不过100来元,如今已达到600来元 。 农民这几年依靠茶叶快速致富,与“湄潭翠芽”这几年市场影响力带来的价格提升有关 。 “就是这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张全贵常常这样说 。 张全贵是湄潭县兴隆镇湄子沟村的村民,该村坐落在高高的云贵山上,属省级二类贫困村寨,6年前,这里大部分村民还挣扎在饱一顿饥一顿的贫困线上 。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6年的努力,湄子沟村茶叶种植面积如今已达4000亩,家家户户种茶,湄子沟村种茶户每人每年收入逾5000元,与5年前的500元相比,增加了10倍 。 【茶叶大县湄潭“泡”出富民“好茶”】
推荐阅读
- 认 浙江省审定茶叶品种--萃云
- 认 浙江省审定茶叶品种--浙农121
- 认 浙江省审定茶叶品种--碧峰
- 认 浙江省审定茶叶品种--藤茶
- 湄潭县复兴镇随阳山村大力发展茶产业
- 认 国家审定茶叶品种--福云6号
- 认 国家审定茶叶品种--宜兴种
- 认 国家审定茶叶品种--宜昌大叶茶
- 6种茶叶的养生保健功效
- 松桃全力打造武陵山区茶叶第一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