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仝《七碗茶歌》千古绝

中国历代咏茶诗歌绚丽多彩 。 诗人们以茶遣兴, 以茶抒情, 以茶交友, 以茶联谊, 留下了数以千计脍炙人口的佳作名句 。 在洋洋大观的茶诗中, 知名度最高的首推唐代诗人卢仝的咏茶名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又名《七碗茶歌》 。

卢仝(795-835), 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 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村) 。 自号玉川仙子 。 家境贫寒, 少时隐居少室山, 刻苦读书, 博览经史, 工诗精文, 不愿仕进 。 他曾作《月蚀诗》讽刺当朝宦官专权, 因此招来宦官怨恨 。 唐文宗"甘露之变"时, 宦官仇士良诛杀文武百官, 株连者达千人以上, 当时卢仝留宿宰相王涯家, 与王同时遇难 。 遗有《玉川子诗集》传世 。

卢仝好饮茶, 有"茶痴"之号 。 邑有卢仝煮茶泉 。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 。 全诗共262字(不含标点), 诗人直抒胸臆, 一气呵成, 尽情抒发了对茶的热爱与赞美: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龙头自煎吃 。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

一碗喉吻润 。 二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 。 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蓬莱山, 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

山中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合得苏息否?

诗人以优美生动的文字, 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 开头写孟谏议寄来的新茶至精至好, 如同献给天子王公的贡茶一般珍贵 。 中间部分是全诗的重点, 写得潇洒浪漫, 不同凡响 。 诗人以排比句法, 从一碗到七碗, 写下了诗人独特的灵感, 直至两腋生风, 飘然若仙 。 最后四句对"堕在颠崖"受苦的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希望统治者慈悲为怀, 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 。

是好友赠送的新茶引发了诗人的诗兴, 欣赏《七碗茶歌》, 我们还要赞美谏议大夫孟简与处士卢仝的真挚友谊--没有他的赠茶, 中国茶文化也许就不会有这首《七碗茶歌》 。

优美空灵称绝唱

在唐代灿若群星的诗人中, 卢仝的诗名极为普通, 但这首《七碗茶歌》独领风骚, 堪称绝唱 。 它优美空灵, 给读者以无穷想象, 广为传诵, 历久不衰, 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走向世界 。 可以这样说:哪里流行茶饮, 哪里就有《七碗茶歌》的传播 。

《七碗茶歌》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的诗句和"七碗茶"诗意, 曾被历代文人雅士广为引用、化用 。 "何须魏帝一丸药, 且尽卢仝七碗茶",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多篇茶诗, 都曾化用《饮茶歌》的诗意, 可见他对卢仝茶诗的仰慕与推崇 。

当代很多茶人文友撰文解读"七碗茶"时, 认为卢仝是从一碗到七碗连饮七碗, 笔者在1992年出版的《名人茶事》卢仝一章中, 也写他连饮七碗 。 笔者后来认识到, 这样就碗论碗实际是对诗意的误解 。 空灵与想象是文学艺术的生命, "七碗茶"极言饮茶之后的愉悦与美感, 如果意犹未尽, 他还会写上八碗、九碗 。 因此不能就碗论碗认为他一气饮下七碗 。 大碗小盏, 古代的碗一般都比较大, 即使是卢仝这样的茶痴, 一般也很难一口气喝下七碗 。 夸张是诗人、作家常用的手法, 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 都是典型的夸张与浪漫主义, 如果拘泥于文字, 就会曲解了文学艺术的美好创意, 也阻断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