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 , 还出土两种紫砂器物-汤匙与小碟 。
紫砂汤匙︰出土于丁2内 。 有6件 , 仅1件完整 。 匙部宽4.2公分 , 长7.4公分 , 柄长仅4.2公分 , 匙深1.2公分 。 匙部较大 , 柄相对于匙部略短小 , 匙口与柄外沿下划一道线凹弦纹 , 并在匙与柄衔接处的背面戳印长方似阳文「↑」字标识 。
紫砂小碟︰出土于丁2内 。 有5件 , 皆残缺 。 通高2.2公分 , 口径8.3公分 。 敞口 , 圜形底 。 碟内施褐色釉 , 釉面粗糙 , 有较多气泡孔 。
此次出土的紫砂器皆为日常生活实用品 , 造型单调 , 但数量众多 , 使我们有机会对这批紫砂壶的烧造工艺有一个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
第一 , 这批紫砂壶的陶土原料从壶的色彩上判断主要采用两种︰一种用紫红色和浅紫色的紫砂泥 , 经氧化焰烧成后 , 壶的胎色多呈现赭色和紫棕色 。 另一种采用红棕色的红泥 , 制成坯后经氧化焰烧成 , 胎色呈灰黑色 , 器表云母细颗粒点 , 彷佛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 其中也有几片标本 , 外表呈灰黑色或黑色 , 但里壁胎呈紫色或朱色 , 这可能与窑内的烧成气氛相关 。 窑内通风不畅 , 匣钵内的壶处于还原焰的气氛下所致 。
第二 , 这批紫砂壶的壶身主要采用挡坯成型 , 即泥片镶接而成 , 与瓷器上的拉坯成型相异 。 前两种类型的壶 , 其内壁有明显的泥片衔接痕迹 , 泥片的接头是个缺陷 , 制作者煞费苦心 , 使之撇开人们的视线 , 巧妙地隐蔽了缺陷 , 增加了壶由内到外的美观性 , 同时将流或把柄安装此处 , 使泥片的接头更加紧密、牢固 , 不易破裂 。 方形壶则采用四块泥片镶接 , 接头处有明显的挤压痕迹 。 壶口沿、底、圈足皆为后接 , 圈足的黏接面不够紧密 , 容易脱落 。 壶把柄与流黏接于壶身 , 两者的联机把壶各分一半 。 先说把柄 , 模制 , 大小相若 , 为圆身扁环形状 , 由上而下渐小 , 便于手的把持 。 如果把柄黏接于泥片的接头处则不易脱落 , 而黏接于泥片接头的对侧则易脱落 , 原因在于黏接柄时 , 用力黏接挤压 , 使柄与壶身的两个接触点的胎变薄 , 脱落时往往连胎拔出 。 再说说壶流 , 从残缺的十多个圆壶流标本来看 , 它们大小基本相同 , 可能为模制 , 呈圆管状 , 上小下大 。 安装壶流时 , 先在壶身挖圆形洞 , 洞比流口大三分之一左右 , 然后直接把流黏接 。 由于流与壶身接触面积小 , 故容易脱落 。 这种方法与羊角山古窑址采用打洞捏塞法安装壶流不同 。 方形壶流为模制 , 在安装流时先在壶身挖一个梭形孔 , 再将模制好的方形曲状流对接 , 由于流与壶身接触面积大 , 黏接牢固 。 壶把柄、流与壶身的黏接 , 构成了壶的整体 。 把柄、流与壶身三者之间 , 从高度上看 , 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 , 一般地 , 柄稍微低一点 , 流与壶口沿平直;从器物的整体效果来看 , 圆壶身与高耸的盖组合成近似三角形 , 壶的重心在底部 , 大把柄与斜直形的设置 , 器物显得更为匀称、协调 , 美观大方 , 朴实中见艺术 。
推荐阅读
- 下 谈扬州出土紫砂茶壶及饮茶习俗
- 威尔士梗一般多少钱
- 每日一食:清爽不上火的『莲藕蒸肉』
- 果桑扦插技术
- 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不同 月球上的环境和地球上有什么不同
- 原神天上风神瞳怎么拿
- 为何“茶为国饮”?
- 数学四年级上册手抄报
- 上班族必喝的三款茶
- 物理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