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

明代茶具,因饮茶方式与唐代时期截然不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明洪武二二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确立了叶茶的地位和饮茶方式,从而使茶具在釉色、造型、品种、使用方法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 由于白色的瓷器最能衬托出叶茶所泡出的茶汤的色泽,茶盏的釉色也由原来的黑色转为白色,摒弃了宋代的黑釉盏 。 从明代茶具中,我们可明显看到一个大转变:盏由黑釉转而为白釉 。 屠隆《考[上般下木]馀事》称:“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 。 蔡君诸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 。 ”高濂《遵生八笺》日:“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 。 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 。 次则嘉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 。 欲试茶色贵白,岂容于乱之 。 ”谢肇[氵制]《五杂组》说:“蔡君谟云:茶色白,故宜于黑盏,以建安所造者为上 。 此说余殊不解,茶色自宜带绿,岂有纯白者?即以白茶注之黑盏,亦浑然一色耳,何由辨其浓淡?今景德镇所造小坛盏,仿大醮坛为之者,白而坚厚,最宜注茶 。 建安黑窑,间有藏者,时作红碧色,但免俗尔,未当于用也 。 ”张源《茶录》称:“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为次之 。 ”这些文献记载都说明当时崇尚白釉盏,以便观茶色以优劣并辨其浓淡 。 此时德镇,制瓷工艺相当发达,已是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所创制的各种色釉和彩饰不断增加,尤以青花瓷最为突出 。
【四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 虽然饮茶在明代又回到了自然简朴的方式,但茶具并未因此而停滞不前,相反,这更使明代的茶具得到充分的发展,品种更加多样化,功用更加明确,制作更加精细 。 人们的思想意识,艺术追求和社会风尚等更能通过茶具的书法、绘画图案,甚至造型等装饰手段表现出来 。 当时饮茶,一改点茶之习,开始直接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叶,并逐渐成为时尚 。 壶的名称也于此时出现 。 壶的使用弥补了了盏茶易凉的落尘等不足 。 茶壶基本保持元代形制,只是流的曲线部位增加成S形,流与把手的下端设在腹的中部,结构合理,更易于倾倒茶水,并且能减少茶壶的倾斜度 。 流与壶口平齐,使检查水可以保持与壶体的高度而不致外溢,形制秀丽丰满 。 此时的壶用于泡茶,唐宋时期的汤瓶是作煮或盛沸水供点汤冲茶之用,其功能近似明代以后单纯用于煮水的煮水器 。 这种煮水器,明代以后已与茶具区别开来,一般不作为专门的茶具看待 。 对于明代泡茶用的茶壶,明代冯可宾《茶笺》说:“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 。 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 ”这里收录的青花花卉纹小壶和青花高土图执壶,均为明代景德镇产品,其形体不大,正反映了以小为贵的时尚 。
明代以壶泡茶,以杯盛之,款款而饮的方式广受欢迎,杯的式样亦与前不同 。 明代高足杯将元代接近垂直的足部改作外撇足,增加了稳定感 。 在制作工艺上,足与杯身用釉粘结,交结处有一釉的中间层,所以空心足内底常有一带釉的乳突 。 高足杯发展到明代,种类较多,有竹节高足杯、无节高足杯、八方高足杯等 。 除高足杯外,小巧玲珑的日用茶具,在永乐、宣德时期也有很多新的创烧,如永乐青花瓷器中的名器压手杯,其胎体由口沿而下渐厚,坦口,折腰,圈足,执于手中正好将拇指和食指稳稳压住,并有凝重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 。 其外壁所绘青花缠枝莲,纹饰纤细 。 青白色的釉面,光泽莹润 。 杯内心常见有小篆“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以图案环绕 。 这种精心设计的新品种,在明代就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谷应泰《博物要览》称:“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白了,细若米粒,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 。 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中心画双狮滚球和花心的两种 。 明万历、清康熙均见有仿制品 。 这里收录的造型轻盈玲珑的青花各式小杯,纹饰各有不同,千姿百态,有青花莲纹、奔马纹、花鸟纹以及“状元及第”等文字小杯,还有酱釉刻花小杯和青花褐彩鱼纹小杯,装饰图案清晰自然,均可反映明代茶杯式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