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茶的制作

    黄大茶是我国黄茶类产量最多的一种 , 产于安徽霍山和湖北英山等地 。
制作方法:
    1.鲜叶采摘:黄大茶要求大枝大杆 , 鲜叶采摘的标准为一芽四五叶 。 一般长度在10~13厘米 。 春茶一般在立夏前后2~3天开采 , 为期1个月 , 采3~4批 。 夏茶在芒种后3~4天开采 , 采1~2批 , 不采秋茶 。 采摘方法为 , 留鱼叶采 , 做到“三采三留” , 即采符合标准的对夹叶 , 留小的正常芽叶;采顶苗 , 留侧苗;采肚苗 , 留蓬 。 叶要新鲜 , 采回的鲜叶要合理摊放 。 雨水叶要薄摊 。 如叶层厚 , 应勤加翻拌 。 白天采晚上制 , 一般不隔夜 。
    2.炒茶:又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个阶段 。 炒茶锅用普通饭锅 , 砌切三锅相连的炒茶灶 , 锅倾斜呈25~30度 。 炒茶扫帚系用竹丝扎成 , 长1米左右 , 竹丝一端直径10厘米 。 炒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 , 第二锅带把劲 , 第三锅钻把子” 。
    (1)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 。 锅温150~200℃ , 投叶量250~500克 。 叶量多少 , 视锅温高低和炒茶技术而不同 。 炒法是:两手持炒茶扫帚与锅壁成一定角度 , 在锅中旋转炒拌 , 竹丝扫帚有弹性 , 使叶子跟着扫帚在锅中旋转翻动 , 受热均匀 。 要转得快 , 用力匀 , 不断翻转抖扬 , 使水气及时散发 , 炒约3~5分钟 , 叶质柔软 , 叶色暗绿 , 即可扫入第二锅内 。
【黄大茶的制作】    (2)二青锅(初步揉条):锅温稍低于生锅 , 炒法与生锅基本相同 , 但用力要大 , 转圈也要大 , 起着揉条作用 。 茶要顺着炒把转 , 否则茶叶要满锅飞 , 不能成条 。 当茶叶炒至成团时 , 就要松把 , 将炒把夹带的茶叶甩出 , 抖散团块 , 散发水气 。 松把后再炒转 , 用力一次比一次大 , 使之揉成条 。 当茶叶炒至皱叠成条 , 茶汁溢出 , 有粘手感 , 即可扫入熟锅 。
    (3)熟锅:熟锅是进一步做成细条 , 锅温130~150℃ , 方法与二锅基本相同 , 旋转搓揉 , 使叶子吞吐在竹丝炒把间 , 谓之“钻把子” 。 待炒至条索紧细 , 发出茶香 , 约三四成干 , 即可出锅 。
    3.初烘:用烘笼烘焙 , 温度应控制在120℃左右 , 烘叶量2~2.5千克 。 每隔2~3分钟翻烘一次 。 烘30分钟 , 到七八成干 , 有刺手感觉 , 折之梗皮连 , 即为适度 。 下烘后立即进行堆积 。
    4.堆积:初烘叶趁热装入茶篓或堆积于圈席内 , 稍加压紧 , 高约1米 , 置于高燥的烘房内 。 时间长短视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及黄变程度而定 , 一般是5~7天 。 待叶色变黄 , 香气透露即为适度 。
    5.再烘焙:堆积变黄叶子经拣剔老叶杂物后 , 进行足火 。 黄大茶足火可分拉小火和拉老火两个阶段 。
   (1)拉小火:温度控制在100℃左右 。 每次烘投叶量10千克 , 隔5~7分钟翻拌一次 。 烘至九成干 , 大约30分钟 , 即可下烘摊晾3~5小时 , 再行拉老火 。
    (2)拉老火:温度130~150℃ , 每次烘投叶量12.5千克 。 烘时要做到勤翻、匀翻、轻翻 。 烘至足干 , 茶梗折之即断 , 茶叶手捻即成粉末 , 梗心起泡呈菊花状 , 金黄色 , 梗有光泽 , 并发出浓烈的高火香、烘顶冒出青烟、足干上霜为止 。 时间约40~60分钟 , 下烘趁热包装待运 。
    产品特点:梗壮叶肥、叶片成条 , 梗叶相连 , 形似钓鱼钩 , 梗叶金黄油润 , 汤色深黄 , 叶底黄色 , 味浓厚耐泡 , 具有突出高爽的焦香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