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中国佛教,茶汤( 三 )



佛教寺院在长期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过程中,对栽培、焙制茶叶的技术均有所创新 。 茶树有喜爱温湿和耐阴的特性,为了创造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唐代湖南佛寺中创造了竹间种茶的方法 。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被贬谪到湖南,在永州龙兴寺品尝到新采的“竹间茶”,作《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 同年,刘禹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作《西山兰若试茶歌》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诗中提到在竹间种茶的方法,可使茶树有适度的庇荫环境,并且“竹露所滴其茗,倍有清气” 。 佛教徒们创造的“竹间茶”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茶园庇荫栽培方法 。 从刘禹锡的诗中,可以看到僧徒们将新采的竹间茶,经过炒焙的工艺处理,使满室生香 。 这种炒青工艺方法,以往认为始于明代,其实,在唐代湖南的佛寺中就已经产生了 。

四、佛教与茶叶的传播
毛峰的功效与作用
公元四世纪末,佛教由中国传入朝鲜 。 随着中朝两国华严宗、天台宗禅师的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 。 公元十二世纪时,朝鲜松应寺、宝林寺和宝庆伽寺等著名寺院都提倡饮用茶叶 。 不久,饮茶的风俗也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 。 中国茶叶虽早在汉代就已传入日本,但到唐宋时期,由于佛教僧人的传播提倡,饮茶才成为日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习俗 。 唐代时,日本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国时将茶种和制茶工具带回日本,在寺院附近栽种,得到嵯峨天皇的称赞 。 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从中国引进了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了饮茶仪式,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被誉为日本第一部茶书,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俗有重大作用 。 元代,日本圣一禅师将中国的“点茶法”和“斗茶”的习俗传入日本 。

总之,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佛教不仅在茶叶的种植、饮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 。
【茶与中国佛教,茶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