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泡茶道

 

自然的泡茶道

文章插图
 
泡茶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唐代“痷茶”的壶泡法,一是源于宋代点茶的“撮泡法” 。
陆羽《茶经·六之饮》记:“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 。 ”纳茶于瓶或缶中,以沸水(汤)淹泡(沃),有如后来的泡茶 。 陆羽倡导煎茶,故对这种“痷茶”持反对态度 。 用瓶、缶泡茶时斟茶不便,于是改用有柄有流的壶来泡茶,斟茶也方便,从而形成壶泡法 。
在点茶法中,略去调膏、击拂,便是末茶的沸水冲泡 。 再将末茶改为散茶,就形成了杯盏“撮泡”法 。 撮泡肇始于南宋,在南宋画家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人物便是左手持盏,右手拿汤瓶,直接在盏中注汤泡茶 。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宜茶”条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枪旗舒畅,清翠鲜明,方为可爱 。 ”以芽茶在茶瓯中冲泡,芽叶舒展,清翠鲜明 。 这是散茶在瓯盏中冲泡的最早记录,时在明朝中期 。 田艺蘅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杯盏泡茶可能是浙江杭州一带人的发明 。 杭州人陈师《茶考》亦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 北客多晒之,予亦不满 。 ”这种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水冲泡的方法称“撮泡”,亦即撮茶入瓯而泡,是杭州的习俗 。
 
自然的泡茶道

文章插图
 
壶泡法起始于什么时代?从唐寅《事茗图》等明代绘画可知,壶泡法应形成在明代嘉靖以前 。 因壶泡法的兴起与宜兴紫砂壶的兴起同步,壶泡法则恐是苏吴一带人的发明 。
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 。 同时或稍后,罗廪撰《茶解》,黄龙德撰《茶说》,冯可宾撰《岕茶笺》,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
(一)泡茶道茶艺
据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茶艺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浴壶、泡茶(投茶、注汤)、酌茶、品茶等程序 。
备器: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茶壶、茶盏(杯)等 。
【自然的泡茶道】择水: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 。 明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龙膺撰《蒙史》,专书论水 。 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
“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 。 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阖窥其体 。 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 。 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同 。 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 。 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 ”(《茶录·品泉》) 。 “饮茶,惟贵茶鲜水灵 。 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渠水何异?”(《茶录·贮水》)“清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 ”(《茶疏·择水》)
 
自然的泡茶道

文章插图
 
取火:“烹茶要旨,火候为先 。 炉火通红,茶瓢始上 。 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 过于文则水性柔,柔则水为茶降;过于武则火性烈,烈则茶为水制 。 皆不足于中和,非茶家要旨也 。 ”(《茶录·火候》)“火必以坚木炭为上 。 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 。 烟气入汤,汤必无用 。 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 。 既红之后,乃授水器,仍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 。 停过之后,宁弃而再煮 。 ”(《茶疏·火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