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浓厚醇和的安化黑茶】湖南安化黑茶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上 , 运茶的马帮遇到下雨 , 把茶淋湿了 , 茶商心里很难过 , 扔掉又可惜 。 他们到了一个痢疾横行的村子 , 村里死了很多人 , 村民们没吃没喝 。 茶商想自己带的茶长霉了 , 不值钱了 , 就送给这些可怜的家庭吧 。 结果奇迹发生 , 村子里的人们痢疾全好了 。
事实上 , 安化黑茶的产生 , 比传说中的要早得多 。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中茶易马 , 惟汉中保宁 , 而湖南产茶 , 其直贱 , 商人率越境私贩私茶 。 ”
安化在明代前期(15世纪)参照四川乌茶的制造方法 , 加以改进 , 制成黑茶 。 乌茶是蒸青(水煮)茶 , 黑茶是杀青(锅炒)茶 , 相比之下 , 黑茶除掉了青叶气 , 滋味醇和 , 有松烟香 , 更受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欢迎 。 当时 , 西藏喇嘛常至京师礼佛朝贡 , 邀请赏赐 。 回藏时 , 明朝廷赏给许多礼物 , 其中茶叶是大宗 , 指定由四川官仓拨给 , 但喇嘛们却绕道湖广购买私茶 。 湖广黑茶最合他们的口味 , 而黑茶主产于安化一带 。
安化黑茶至晚产于15世纪后期 , 通常经由湖北运销北方和西北 。 由于安化茶滋味浓厚醇和 , 且量多价廉 , 西北那些领取官茶引票的茶商 , 都越境至湖南采购私贩 。 从明至清 , 茶叶都属于朝廷的“计划供应商品” , 而四川茶、汉中茶在明代是朝廷的“定点生产商品” , 利厚畅销的安化黑茶很快让汉茶和川茶市场冷落 , 产销萧条 。 明朝万历23年(1595年) , 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打架 , 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 , 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 , 不宜禁止 。 后经户部裁定 , 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 , 以汉、川茶为主 , 湖南茶为辅 。 至此 , 安化黑茶才算成了官茶 。
经过茶商和市场的长期甄选 , 安化黑茶逐渐兴盛起来 。 晋、陕、甘、鄂、湘等省商人 , 各成一行帮 , 来安化采购和制作黑茶 。 资本雄厚的晋、陕、甘茶商 , 还在安化建有楼阁 , 设立行帮组织和商业铺面 。 资江沿岸各处 , 都有因此而人丁旺盛、商业繁荣的市井 , 如黄沙坪、酉州、苞芷园、小淹、边江、唐家观、雅雀坪、东坪、桥口等地 。
道光元年(1820年)以前 , 陕西商人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 , 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 , 人称“滚包商” 。 受托栈行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 , 踩捆成包 , 以利运输 。 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 , 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 , 重约老秤10斤 , 称为“百两茶” 。 清同治年间 , 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 , 增加重量 , 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 , 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 , 称为“千两茶” , 圆柱长约5尺(166.5厘米) , 圆周 1.7尺(56厘米) 。
把茶叶制作成立柱的形状 , 经过炒、渥、蒸、踩等数道工序 , 一方面增加了有限体积内茶叶的重量;另一方面是黑茶品质形成之必需 。 “百两茶”、“千两茶”系列有一个总的称呼——花卷 。 这有三重含义:一是用竹篾捆束成花格篓包装;二是黑茶原料含花白梗 , 特征明显;三是成茶身上有经捆压形成的花纹 , 茶呈圆柱 , 像一本卷起来的书 , 故称“花卷” 。
推荐阅读
- 历史悠久浓厚醇的安化黑茶
- 禅宗与茶道之渊源
- 一 美女瘦身茶
- 这些都不知道,别说你懂茶??
- 茶道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 中国名山大川有哪些 中国名山大川包括哪些
- 这“4种”年宵花一定要养,摆家里开花耐看,过年气氛更浓厚!
- 兔子为什么吃毛 兔毛有麦角醇和胆固醇
- 大钟楼图片设计
- 普洱茶饼为什么是357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