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研制的工艺花茶 成老舍茶馆主打品
一件件艺术工艺花茶作品 , 从薛彤云的构想 , 变成了现实 , 薛彤云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 除了新作品带来的喜悦外 , 还有来自人们的肯定与赞美 , 特别是那些远方的人 。
而工艺花茶带来的 , 还远不止这些 。 2005年4月 ,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 , 4月28日晚 , 连战先生一行将驻足北京老舍茶馆品茶赏戏 。 两岸隔阂五十六载 , 今朝相见茶为媒 。 这一非凡的时刻 , 薛彤云的工艺花茶做了见证 。 连战先生及夫人饮用的正是她发明的“丹桂飘香” 。 如今在老舍茶馆里 , 30多种工艺茶是该馆宾客用茶的主打品 , 每天老舍茶馆的服务员 , 都会在展台上冲泡8种工艺茶作为展示 。 经常有外国的客户在展台前驻足流连 , 大声惊叹 。 在上海、北京和广州 , 这种工艺茶一直都作为赠送给国际友人的礼品 。
连战夫妇喝了福安工艺花茶的消息不胫而走 , 一时间在茶乡人民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 工艺茶由此开始在福安走俏 。 一名叫林丁的小伙子 , 听到这个消息后 , 他辞掉了客户经理的工作 , 和一批小伙子慕名来到薛彤云的“立农”公司 。 林丁到公司后 , 薛彤云安排他做行政工作 , “我们都叫她薛姐 , 她待人很和蔼 , 在公司发展上也很有远见 , 为了让茶叶从粗犷式加工 , 到规范生产 , 薛姐一口气申请了5项QS认证 。 ”林丁的工作就是负责做QS认证、绿色食品、有机茶叶认证等 , 当时福安的QS认证正在起步阶段 , 在质监局的帮助下 , 薛彤云公司生产的茶叶 , 全部经过认证上市 , 还建立了质量追踪体系记录 , 从种植、施肥一直到生产、加工 , “如果茶上市后有问题 , 我们就可以从记录中找出 , 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 ”为了防止工艺花茶品牌做砸 , 薛彤云带头 , 制定了省地方标准 , 对于原料、加工方法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 以此来规范工艺花茶市场 。 薛彤云茶厂的工人 , 多是下岗女工或者农村妇女 , 薛彤云常常说:“她们来我这做事 , 下个学期 , 孩子上学就不会发愁学费了 。 ”
落泪时儿子小手给予温暖
让薛彤云最感欣慰的是 , 自己一心一意的工作 , 支持自己最多的就是家人 。
在事业最艰难的日子里 , 薛彤云也做过销售 , 坐过冷板凳 , 挨过别人的冷眼 。 “那时去上海 , 坐过2天一夜的车 , 住在浦西 , 当时上海人都说‘浦东一套房 , 浦西一张床’ , 在浦西住是很贵的 , 我只好住那种两层的破旧楼房 , 9个女的一间 。 ”2001年起 , 薛彤云哥哥开始负责对外跑销售 , 她负责管理厂里的技术 , 那段时间是创业最艰难的时期 , 孩子小 , 又恰逢父母亲生病 , 一起到上海治疗 , 一边是工厂陷入三角债 , 一边为了筹措父母的医药费 , 她不敢离开厂里半步 。
薛彤云也在四下无人时 , 偷偷抹过眼泪 , 有次她正哭着 , “才两三岁的儿子过来拉着我 , 还帮我擦眼泪说 , 妈妈别哭 , 好孩子都是不哭的 。 我忘记了为什么而哭 , 就记得孩子的小手好温暖 。 ”薛彤云的儿子张以源今年13岁 , 在读初二 , 一脸稚气 , 但举手投足 , 却少年老成 , 在接受采访时 , 总是以手支颐 , 做思考状 。 当采访人员问道:“你想妈妈的时候 , 怎么办呢?”“想妈妈 , 我就自己跑过去看她 。 ”在儿子的描述里 , 薛彤云显然是个好妈妈 。 但在薛彤云自己眼里 , 却觉得“对儿子 , 我亏欠太多” 。 为了补偿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愧疚 , 当完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后 , 儿子的老师希望薛彤云能来学校展示一下火炬 , 薛彤云想 , 这是个好机会 , 第一时间就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