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浸泡法,毛峰价格( 三 )


近人讲究卫生,认为「船外温杯」比「船里温杯」较合乎时宜,因此在第一泡以后都喜采用船外温杯 。 无论那种方法,各人品后都应将杯子放回茶盘或集中,给主人温杯的便利 。
九、运壶及干壶
温杯后,待浸泡时间充足,将茶壶从船中提起 。 沿茶船边缘运行一番,就将之称为「运壶」,这个动作有人描述成「游山玩水」 。
运壶的作用,在除去壶底大部份的提水,才不致使壶底的水滴湿桌面,或顺流到杯中,如此会影向茶质,也显得失礼 。 运壶后,再沾贴于茶巾上去除残附的水分则「干壶」的动作完成 。 运壶的动作也可简单化,效果虽同,但在动作的美感或韵律上,或许就不如绕圆运壶那么有节奏感 。 如果舍去这动步骤而完全以干巾取代来干壶,壶底提水滴落是其一,也由于提水较多,须常换干巾为其二 。 当然,鼎足壶是例外,至于若为了保护壶底,或对壶音敏感,代用磁质的茶船将可减少这方面的顾虑了 。 到底运壶动作的份量如何?众说纷云,个人则认为这个种传统的方式,有其保存运用的价值 。 顺万物之性而随缘变化,乃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哲学随境运用船缘藉以运干壶底,也许正是这种民族性的显露 。 而藏诸「运壶」的内涵,却有「动从静生,静由动来」的意境 。 运壶的动作,乍看之下,虽无出奇之处,但要运得优美,却也要有如运笔书法的劲道,心绪不平,连壶音自难匀美,提壶失劲则壶身难以控稳 。 运壶应加悬书写,劲道源于肩,均于背而出于指,则壶音自美,壶身自稳 。 动作飘洒人方 。 十、倒茶
倒茶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倒于茶杯;将茶杯紧凑排接,然后在每个杯子上一面倒一面走,使每个杯子能平均倒满,而不是一杯倒满后再倒第二杯,因为先倒出来的一部分都比较淡 。 如此才能使每个人都得到浓度平均、份量相当的茶 。 另一种方式是倒入茶海,再分人各茶杯;这种方式可使茶汤浓淡均匀 。 也有助于茶末沉淀,将之滤留在茶海里,倒茶时 。 则不拘于必须巡迥分注,茶汤就较不会滴洒桌面 。 同时 。 若个人的茶杯忘了放回或不便集中时也较方便倒茶 。 倒茶时,如果茶壶出口(或内口蜂巢)被堵住,可用茶针通之,或稍为轻摇一下茶壶,即可顺利倾出 。 倒茶以八分满为宜 。 且应全部倒出,壶内不宜留有剩茶,以免过份浸泡茶叶 。 倒入茶海时,有习惯把壶架于茶海上任其倾注者,这种方式确实是很便利,但加在较正式的场台上,不要使用这种上架式,还是比较得体 。 倾壶注茶,尚须讲究自然 。 习惯用力强迫倒尽残汤的用意本无可厚非,但仍不宜使劲迫之,如此则有「牵强」之感 。 不论那种方式,均须讲究水东的细匀稳健,切勿哗啦直下,情趣尽失,不急不缓,掌握得法,则行云流水其间,有着无限的飘洒,亲自体验,如法者即见其趣 。
十一、奉茶
茶杯置于茶盘上奉茶最正式,且应以辈份太小,年龄长幼来区分顺序,主人的一杯要留在最后 。 但一般工夫泡法是大家围坐在一起,所以很少使用茶盘奉茶,而代以「手示」说「请」或俗语「来」 。 个人取杯时仍应注意礼节:臂如应待长辈先取杯、或代长辈端杯后其它人才可各自取杯,这皆是我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明伦﹂之道的表现 。 主人请用茶时 。 客人应把握时机尽快品用,因茶汤温度一降则精华易散,所谓「茶无三拖」的用意即是 。 此时主人宜再冲入第二泡,使客人品好茶后,不必等候太久而能适时多啜几杯,则更能品出茶中奥妙 。
十二、品茶
品茗是品其色、香、味 。 观汤色之匀雅、寻茶香之扑鼻、尝滋味之韵喉足是茗的要领 。 汤色有碧绿的幽雅、有金黄的高贵也有朱红的钝丽 。 茶香有纯朴的清香、有含羞的花香也有成熟的果香 。 滋味有圆滑约甘润、有刺激的苦涩也有深沉的醇厚 。 旋啜旋闻,寻香探味,只要有心品之,即能享得茶中乐切勿一口咕噜直下,那就太辜负主人一片的美意了 。 每人的品茗习惯都稍有差异,经验程度也有不同 。 大家先各自品尝一番,再来谈论一场,交换一点心得、一点意见,不信的话再试试下一杯便得分晓 。 欣赏茶香,可举杯鼻前,待热气过后再寻之,如觉得散不凝,可啜上一口,含在嘴中,让茶香上扑,感应鼻腔,也是寻香佳法 。 再寻杯底留香,或摇晃一下杯子再寻杯底冷香 。 留香愈久则表品质愈高 。 继而回寻壶里茶香,更可感受阵阵飘香的自然幽雅 。 品味时,啜入一口后,常由口吸气,带之滚动茶汤而出声,或是含于口中,用舌头舐而品之,前者啜而有声,讲求风味,后者啜而无声,注重意境,视个人喜好或叫随君运用 。 茶味多少或会有些竹、涩,近人讲究甘与醇滑,但好茶也小是随时随地可得,所以以要苦涩能化为甘醇的茶亦属佳品 。 舌头对味觉的反应是舌尖部分对甜与碱,舌之两侧边缘对酸的感觉最灵敏,舌根则对苦味很敏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