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育儿知识amp;nbs

有一项研究把儿童按社交地位分成5种类型: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矛盾的儿童、被忽略的儿童、一般的儿童 , 并把“被拒绝的儿童”和“被忽略的儿童”统称为“不受欢迎的儿童” 。 另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表明 , 如果不进行干预 , “不受欢迎”幼儿的社交地位将就此固定 , 不会有什么改善 。
非但如此 , 相比其他幼儿而言 , 这些幼儿还是幼儿园里的低成就者 , 而且在成年以后 , 偏离社会的行为也比较多:“被拒绝的”幼儿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 , 而“被忽略的”幼儿容易发展成神经质的人格 。 这项研究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 , 那就是:对儿童的交往问题 , 家长不能等闲视之 , 必须及早干预 。
家长要针对儿童不同的交往问题 , 采取适宜有效的教育策略 , 帮助幼儿克服交往障碍 , 使其成为受欢迎的人 。 由于篇幅所限 , 这里只谈几类常见的幼儿交往问题及其教育策略 。 问题描述 不愿交往 关键策略 心理断乳 问题诊断 顺其自然 有些幼儿不愿意与同伴交往 , 即使在外边 , 也只和大人在一起 , 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 。
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 , 他也采取“回避政策” 。 这类幼儿不愿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三 。 1、缺乏交往动机 。 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 , 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 , 而且总有人陪儿童游戏 。 当幼儿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 , 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 。 还有些幼儿只愿意与成人交往 , 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 , 与同伴交往 , 他就需要协调、商量 , 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 , 为了“省事” , 他宁可与成人交往 。
对于这类幼儿 , 家长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 。 也就是说 , 家庭不应以幼儿为中心 , 而应“人人平等” 。 当幼儿长到3岁左右 , 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 , 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 , 让他明白 , 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 , 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 , 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
幼儿“心理断乳”的及早进行 , 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 , 而且是促进其独立性发展的“关键策略” 。 实践证明 , 及早进行“心理断乳” , 也有助于缩短幼儿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 2、有过失败的交往经历 。 有些幼儿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 , 比如被同伴欺负过 , 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 。
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 , 目的在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 对于这类问题 , 家长应细心观察 , 找出问题的症结 , 然后“对症下药” 。 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负过 , 家长不妨直接带领孩子与同伴交往两三次 , 为幼儿“壮壮胆” , 当幼儿学习到交往技能 , 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 , 家长就可以撤了 。
3、个性原因 。 有些幼儿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 , 比较内向 , 不愿与人打交道 , 而只喜欢与物打交道 。 对于这类幼儿家长可以引导 , 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 。 家长要尽可能引导幼儿与同伴多一些交往 , 否则孩子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 。 需要说明的是 , 年龄较小的幼儿(大约在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 , 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 。
但3岁以后 , 幼儿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 , 如若不是 , 家长应从以上方面寻找原因 。 除此之外 , 家长应考虑“自闭症”的可能 , 不要讳病忌医 , 要及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去治疗 。 问题描述 不敢交往 关键策略 丰富经验 利用年龄优势 有些幼儿害羞、胆小 , 想与小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 。
比如 , 想交换玩具却不敢说 , 让父母带着交往 , 等等 。 造成幼儿不敢交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缺乏交往经历和经验 , 幼儿对于没有经历或经历少的事情总怀有恐惧心理;二是不自信 。 因此 , 除了多带幼儿进行交往外 , 比如 , 到有孩子的邻居家串门 , 与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游玩等 , 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