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茶的药理特性( 五 )


(13)降血压作用
高血压是一种人类常见病 , 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 。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规定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即成年人的正常血压应在149/90毫米汞柱以下 , 血压在160/95毫米汞柱或以上者为高血压 , 而血压值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临界性高血压 。 高血压在我国成年人中平均患病率为4.94%(3~10%) 。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本态性高血压)和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 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 。 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两种观点 , 一种认为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 , 另一种则认为由于受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类物质的控制所引起 。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 , 它进入血循环后 , 可促使血管紧张素原分解为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 sin I) , 血管紧张素I无活性 , 它必须经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的作用 , 将其C位末端的二肽(组氨酸—亮氨酸)切断 , 变为具有强升压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 。 血管紧张素Ⅱ的出现可使血管收缩 , 并促进胆固醇的分泌 , 结果导致血压升高 。 因此通常认为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活性 , 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降压效果 。 目前已经证明 , 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特别是ECG和EGCG)和茶黄素 , 对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在苏联也已通过临床试验证明 , 用高浓度的茶叶中的儿茶素可以降低血压 。 同时多喝绿茶对易致中风和血管淤塞的人是有益的 , 因为它可以使血管保持弱性 , 消除脉管痉挛 , 具有防止血管破裂的功能 。 此外 , 茶叶中的咖啡碱和儿茶素类能使血管壁松驰 , 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 , 通过血管舒张而使血压下降 。 日本曾采用一种新加工工艺将茶树鲜叶放在氮气条件下处理6小时 , 使茶叶中形成大量γ—氨基丁酸 。 根据临床实验 , 对降血压有明显效果 。 茶叶中的芳香甙(芦丁)也具有维持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和增强血管壁韧性的功效 。 我国长沙茶厂等单位以茶叶为原料制成“速溶减肥茶” , 经临床实验 , 通过7~24周不同疗程后 , 血压平均下降34/24毫米汞柱 。
(14)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和中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 它是由于在大动脉和中动脉内呈现动脉内膜脂质沉积 , 形成黄色粥糜样病灶 , 动脉壁出现纤维增生和变硬 , 是形成心脏和脑缺血病症的主要原因 。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 , 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其并发症居于死亡原因的首位 。 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 有脂质浸润、平滑肌增生、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和动脉内膜损伤等学说 。 因此降低血脂含量 , 促进纤溶、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 , 但其中降低血脂含量是最重要的 。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 , 许多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 如脑溢血、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肥胖症等都与高血脂有关 。
血浆中的脂质超出正常范围称高血脂(Hyperlipoidemia) 。 血脂指血浆中的脂质 , 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 。 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过多 , 会附着在血管壁造成动脉硬化并给心脏带来负担 , 因而降低心脏机能 。 绿茶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 , 还有强化血管的功效 。 有人曾经用茶叶提取出来的儿茶素(如EGCG)和胆固醇一起喂大白鼠 。 结果表明 , 喂EGCG后大白鼠体内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总类脂和甘油三酸脂的含量均明显降低 , 同时粪便中的类脂化合物和胆固醇排泄量增加 。 我国曾报道用“猴王牌”速溶减肥茶对高血脂患者进行临订实验 。 患者日服2~3次 , 每次3克 , 经2个月服用后 , 甘油三酸脂含量平均下降51.5% , 胆固醇含量平均降51.5% , 胆固醇含量下降34.3% 。 与此相类似的是日本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 结果表明 , 产茶地区的脑中风死亡率比非产茶地区的脑中风死亡率低 。 除了绿茶外 , 乌龙茶也有明显的分解脂肪的功效 , 因此在苏联和日本都把茶叶列为减脂食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