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故乡的文化茶园》,陈皮的作用


书名-《故乡的文化茶园》,陈皮的作用

文章插图

书名:《故乡的文化茶园》【书名-《故乡的文化茶园》,陈皮的作用】今年春节期间 , 老家的表哥发消息说“村里建了文化茶院” , 颇受村民的欢迎 , 要我择日回去看看 。 缘此 , 我便乘清明回家扫墓的机会 , 体验了故乡的文化茶院 。 文化茶院坐落在与村委会相邻的一个大院里 。 是日晚饭后 , 我和堂弟一起向大院走去 。 将临近 , 亮在文化茶院二楼上的霓虹灯便炫入眼帘 。 不少村民已陆续前往了 。 乡亲们见我到来 , 显得格外亲切活跃 。 我正在与一个老叔寒暄 , 忽听一声:“那不是当年的‘郭建光’回来了么?”我在诧异中抬眼一望:“啊!原来是开过春来茶馆的‘阿庆嫂’翠花啊!”堂弟紧跟着介绍说:“翠花嫂就是咱文化茶院的茶老板呢!”说起“阿庆嫂”这个称呼 , 那还是1968年的事儿 。 我当时在公社文化站领着一个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 在排练 《沙家浜》 一剧时 , 我让年轻会唱的翠花 , 扮演了剧中的阿庆嫂 , 我则扮演了剧中一号人物郭建光 。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排练 , 我们演出的豫剧 《沙家浜》 在全县会演时 , 一炮打响 。 阿庆嫂这个角色也走红一时 。 后来 , 我这茶道个郭建光离村求学 , 翠花这个“阿庆嫂”则在故乡声名鹊起了 。 翠花告诉我 , 在新农村建设中 , 党对文化建设特别重视 。 去年咱村建成了文化大院 , 读书、看报、健身、娱乐 , 可热闹啦 。 后来我看到乡亲们来大院活动 , 都是自己拎个茶杯 , 还有的老人让晚辈给掂一个暖水瓶放在身边 。 有的没带杯子 , 渴了就索性到院子里的水龙头上喝冷水 。 这样 , 既不方便又不卫生 , 我就萌发了在文化大院里 , 给乡亲们免费开个茶馆 , 再演一回当年的阿庆嫂 。 我的想法立即得到村委和乡亲们的热情支持 , 并决定把文化大院更名为“文化茶院” , 让乡亲们的文化生活享受再上一个新台阶 。 翠花一边给我介绍 , 一边忙着给乡亲们冲水泡茶 。 我看她烧水用的是一个立式全自动开水器 , 不大的茶水间 , 摆放着四五个茶罐 。 她给我说:“茶叶主要是家乡产的土茶 , 如柿叶茶、银花茶、桑芽茶、枸杞子茶等 , 这些土茶都是乡亲们自觉捐送的 , 也备有一些名茶 , 如信阳毛尖、茉莉花茶、大红袍、龙井茶等 , 这茶是我奉献的 。 你是城里来的客人 , 就请你喝好茶啊!”我却让翠花给我冲了一杯久违的柿叶茶 。 我正在回思品味时 , 只见青壮年乡亲来冲茶续水时 , 手里拿着一张绿卡让翠花看一下 。 老年乡亲却不持卡 , 遂意要茶冲茶 , 我心里顿起了疑团 。 翠花见状 , 忙给我解释说:“这绿卡叫‘茶德卡’ , 你看看卡上的内容就明白了 。 ”我饶有兴致地端详那卡 , 只见上面印着“文化茶院茶德卡”字样 。 茶德的内容谓:“茶圣有言 , 茶以俭德 , 以德为本 , 文明做人 。 遵纪守法 , 和睦邻里 , 敬老为先 , 勤俭持家 。 致富有道 , 造福社会 , 以茶养身 , 精神焕发……”卡的另一面 , 印有“茶德评定纪录栏” , 最下面是持卡人姓名 。 我看过心里便豁然开朗了 。 这文化茶院 , 不仅是乡亲们喝茶读书娱乐的场所 , 还是一个寓教于茶、书之中的好地方 。 翠花可能也不研究茶文化 , 但她和村委的领导们都认同这样一个道理 , 利用免费喝茶和读书这种最直接的形式 , 可以陶冶农村新一代村民的道德情操 ,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 这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亮点啊!我正在琢磨这茶德的内容 , 忽地又听到有人在喊我 。 这一次竟是我的堂叔 。 他从二楼下来热情地对我说:“楼上那几个民间秀才 , 想编一副对联 , 上联有了 , 下联就是对不上 , 听说你正在下面喝茶 , 大伙让我来请你对下句呢!”我不好推辞 , 就茶叶礼品和堂叔一块上了二楼 。 那几个民间秀才都是已退休的本村教师 , 上世纪70年代 , 我们还是同事呢 , 自然就熟不拘礼了 。 我看他们撰的上联是:茶香书香香香相融 , 氤氲山乡金天地;“这意境多好啊!”我脱口而出 。 大家齐说:“不必客气了 , 下联是关键 。 要请你这高水平出新了 。 ”这一“将军” , 我还真是不好下台 。 便寻思斟酌片刻说:“党心民心心心相通 , 共建和谐新农村 。 ”大家一听 , 齐说:“对得好 , 对得好!既体现了时代精神 , 又道出了咱农民的心声 , 不愧比咱多喝了几年墨汁啊!”我说:“献丑了!献丑了!”大家欢笑成一团 。 已近10点 , 文化茶院的灯光依然通亮着 。 乡亲们在缥缈的茶香中 , 或看书或下棋或读报或交流 , 兴难尽 , 意难收 , 是那么的和谐而舒畅 。 我不觉也醉在故乡的文化茶院里了 。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