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佛教的发展、传播,潮州茶( 二 )


喝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 , 茶也成了佛教必备之物 。 一些僧侣甚至达到了茶是他们唯一想要的东西的地步 。 103010年 , 唐朝第三年(849年) , 唐玄宗问东都的一个和尚 , 吃了什么药才能活这么久 。 和尚对他说:“我贱 , 不懂药 。 祁门红茶”茶的本性是好的 , 但茶是你唯一想要的 。 或者一天100多碗 , 和平时一样不少于四五十碗 。 宋代僧人饮茶也相当普遍 。 原道《南部新书》问如何做和尚家风 , 老师说饭后三碗茶 。 茶已经成为佛教寺庙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许多著名的寺庙里 , 都有专门供佛教僧侣辩论佛教、招待捐赠者和品尝香茶的茶厅或茶室 。 有些乐器甚至以茶命名 , 比如用来聚集僧人喝茶的茶鼓 。 《景德传灯录》里有一个适合敲开灵酒园的老式茶鼓 , 夕阳即将压垮歌邑诗 , 在茶鼓声中描绘出寺庙的优雅意境 。 寺庙里有种植茶叶的和尚和从事茶叶种植和生产的泡茶和尚 。 还有专门的茶头 , 负责煮白茶 , 给客人奉茶 。 此外 , 在回师 , 通常会在佛教寺庙前安排几个端茶的和尚 , 为捐赠者、朝圣者和游客泡茶 。 寺院里的茶 , 叫寺茶 , 一般是用来拜佛、敬供和自用的 , 规格不一 。 据《宋诗钞》年 , 林珏书院用上品茶供佛 , 用中品茶供客 , 用低档茶供个人 。 按照佛教的规矩 , 寺庙茶有很多名字 。 每天在佛、堂、灵前献茶汤 , 称为饮茶 。 按戒酒年限喝茶叫戒蜡茶;讨饭得来的茶叫茶;平时方丈会邀请全寺的和尚喝一种叫普洱茶的茶 , 等等 。
在佛教寺庙中 , 茶道礼仪也是联络僧人感情的重要方式 。 尤其是在每年的大招聘会上 , 方丈都会举行茶话会 , 邀请新老祭司用鼓点举行茶道 。 方丈请新第一个座位喝茶 , 有一定的礼仪 。 一般住持服务员提前写好茶形 , 其形式就像请柬 。 第一个新坐位收到茶表后 , 要先去拜访方丈 , 然后方丈会亲自送他到座位上 , 为他捧一杯茶 。 新的第一个座位也应该写成茶形 , 送到茶头 , 贴在和尚厅前 , 然后将出发茶卡挂起来 。 当僧侣们聚集在法堂时 , 新的第一个座位将亲自为僧侣们一杯茶 。 在寺庙的邀请期间 , 僧尼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茶样茶会更加和谐 。 此外 , 一些寺庙在佛诞当天用汤给佛身洗澡 , 这种茶被称为洗佛茶 , 供朝圣者饮用 , 祈求赈灾和长寿 。
【茶道与佛教的发展、传播,潮州茶】茶道起源于中国 , 佛教在内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自唐代以来 , 中国佛教兴盛 , 僧人周游列国 , 茶道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 然而 , 一些出国留学的僧人回国后也将茶道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 中晚唐时期 , 新吴大雄山(今江西奉新百丈山)禅师淮海和尚作了一本书《0
、佛事茶、议事茶等等 , 各有一定的规范与制度 。 比如佛事茶 , 诸如圣节、佛降诞日、佛成道日、达摩祭日等均要烧香行礼供茶 。 以达摩祭日最为隆重 , 住持上香礼拜 , 上汤上粥 , 粥罢 , 住持上香上茶 。 半斋 , 鸣僧堂钟集众 , 向祖排立 , 住持上香三拜 , 不收坐 , 仍进前烧香 , 亲毕 , 三拜收生具 , 鸣鼓讲经为茶 。 佛门结、解、冬、年四节及愣严会礼佛仪式中均要举行茶礼 , 端午节点菖蒲茶 , 重阳节点茱萸茶 。 楞严茶会上举行茶礼时 , 鸣堂前大板三下 , 鸣大钟 , 住持至佛前烧香上茶汤毕 , 归位都很有讲究 。 再如议事茶 , 禅门议事多用茶来进行 。 寺中的住持圆寂丧事毕 , 寺中管事僧众请附近各寺有名望的僧人来寺会茶 。 新方丈上任 , 山门有新命茶汤礼 , 通过茶礼 , 让各寺僧众与新任住持见面 , 并使他们承认其合法地位 。 住持遇大事 , 亦采取茶会的形式召集大家共同商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