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佛教的发展、传播,潮州茶


茶道与佛教的发展、传播,潮州茶

文章插图

茶道与佛教的发展、传播唐代是佛教禅宗蓬勃发展的时期 , 禅宗对饮茶习俗的传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 。 据封演的 《封氏闻见记》 载 , 唐代开元中 , 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 。 学禅务于不寐 , 又不夕食 , 唯许饮茶 , 于是人自怀挟 , 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 禅宗选择在寂静的环境中坐禅 , 且要注意五调 , 即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 。 五调尤其是调睡眠 , 都与饮茶有一定关联 。 相传达摩祖师面壁坐禅期间 , 有一天因打瞌睡而苦恼 , 于是将自已的眼皮撕下 , 丢在地上 , 不久地上长出一株茶树 。 弟子就将绿叶煮了盛汤给他喝 , 达摩喝过后顿觉神清气爽 , 坐禅时再也不打瞌睡了 , 从此达摩喝茶以助坐禅 。 传说自然荒诞不经 , 但是也反映了佛教禅宗与茶叶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 由于饮茶对于佛教极其重要 , 于是许多寺庙都出现了种茶、制茶、饮茶的风尚 , 这在大量诗句中也有所反映 。 刘禹锡 《西山兰若试茶歌》 吟:山僧后檐茶数丛 , 春来映竹抽新茸 。 宛然为客振衣起 , 自傍芳丛摘鹰嘴 。 吕岩 《大云寺茶诗》 盛赞僧侣的制茶技艺 , 玉蕊一枪称绝品 , 僧家造法极功夫 。 我国古代寺庙是生产茶叶、研究制茶技术和宣传茶道文化的中心 。 唐代茶圣陆羽最初就是从寺庙了解到茶 , 并对茶产生兴趣杭白菊的功效 。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皎然 , 作有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 诗云一饮涤昏寐 , 情来朗爽满天地 。 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轻尘 。 三饮便得道 , 何须苦心破烦恼 。 皎然的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 对我国茶道发展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 .影响很大
唐宋佛教鼎盛时期 , 僧人学习和改良制茶 , 出现了名寺名茶现象 。 僧人对茶叶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 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 宋代盛产茶叶的建安北苑 , 自南唐以来一直是佛教圣地 。 建筑茶的兴起最早来自南唐僧人的努力 。 许多贡茶也产于寺庙 , 如著名的贡茶古竹紫笋 , 最早产于吉祥寺 。 君山银针 , 产自君山的白鹤寺 。 湖北远安县的鹿苑茶 , 产于鹿苑寺 。 有些佛寺至今还生产名茶 , 如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和云谷寺的黄山毛峰、东山洞庭寺的碧螺春、杭州龙井寺的龙井、徽州松萝庵的松萝、武夷天心观的大红袍、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庐山招贤寺的云雾茶 , 等等 。 天下名山僧占多 , 名山有名寺 , 名寺产名茶 , 从来僧侣爱饮茶 , 饮茶成为和尚家风 。 佛门茶事兴盛以后 , 茶寮、茶堂、茶鼓、茶头、施茶僧、茶宴、茶礼等各种名词出现 。 适应禅僧集体生活而形成的寺院茶礼 , 作为佛教茶道已经融入寺院生活之中 。 寺院禅僧每日早起盥洗后 , 先饮茶再礼佛;焚香习禅时 , 每一支香毕开静后 , 即饮茶益思 。 在香气环绕的氛围中品茶 , 更能生发禅意 , 净心自悟 。 禅宗建立的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道表现形式 , 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 , 而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 , 或与文人唱和茶事 , 推动了中国茶道的发展 。 同时 , 禅宗对中国茶道传播国外 , 特别是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 , 有着不可磨灭的卓着功勋 。 ,曾经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