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选配的依据( 二 )


2、因地制宜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饮茶习俗不同,故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 。 长江以北一带,大多喜爱选用有盖瓷杯冲泡花茶,以保持花香,或者用大瓷壶泡茶,尔后将茶汤倾入茶盅杯饮用 。 在长江三角洲沪杭宁和华北京津等地一些大中城市,人们爱好品细嫩名优茶,既要闻其香,啜其味,还要观其色,赏其形,因此,特别喜欢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泡茶 。 在江、浙一带的许多地区,饮茶注重茶叶的滋味和香气,因此喜欢选用紫砂茶具泡茶,或用有盖瓷杯沏茶 。 福建及广东潮州、汕头一带,习惯于用小杯啜乌龙茶,故选用“烹茶四宝”──潮汕风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泡茶,以鉴赏茶的韵味 。 潮汕风炉是一只缩小了的粗陶炭炉,专作加热之用;玉书碨是一把缩小了的瓦陶壶,高柄长嘴,架在风炉之上,专作烧水之用;孟臣罐是一把比普通茶壶小一些的紫砂壶,专作泡茶之用;若琛瓯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的2-4只小茶杯,每只只能容纳4毫升茶汤,专供饮茶之用 。 小杯啜乌龙,与其说是解渴,还不如说是闻香玩味 。 这种茶具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艺术品 。 四川人饮茶特别钟情盖茶碗,喝茶时,左手托茶托,不会烫手,右手拿茶碗盖,用以拨去浮在汤面的茶叶 。 加上盖,能够保香,去掉盖,又可观姿察色 。 选用这种茶具饮茶,颇有清代遗风 。 至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至今多习惯于用碗喝茶,古风犹存 。
3、因人制宜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茶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不同地位与身份 。 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表明,唐代皇宫贵族选用金银茶具、秘色瓷茶具和琉璃茶具饮茶;而陆羽在《茶经》中记述的同时代的民间饮茶却用瓷碗 。 清代的慈禧太后对茶具更加挑剔,她喜用白玉作杯、黄金作托的茶杯饮茶 。 而历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强调茶具的“雅” 。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江苏宜兴蜀山讲学时,自己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的紫砂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独自烹茶品赏 。 这种提梁壶,至今仍为茶人所推崇 。 清代江苏溧阳知县陈曼生,爱茶尚壶 。 他工诗文,擅书画、篆刻,于是去宜兴与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制壶,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再由陈曼生镌刻书画,作品人称“曼生壶”,为鉴赏家所珍藏 。 在脍炙人口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对品茶用具更有细致的描写,其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写栊翠庵尼姑妙玉在待客选择茶具时,因对象地位和与客人的亲近程度而异 。 她亲自手捧“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以及其名贵的“成窑五彩小盖钟”沏茶,奉献贾母,用镌有“晋王恺珍玩”的烹茶,奉与宝钗;用镌有垂珠篆字的“点犀”泡茶,捧给黛玉;用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后来又换成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斟茶,递给宝玉 。 给其他众人用茶的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 而将“刘姥姥吃了”,“嫌腌臢”的茶杯竟弃之不要了 。 至于下等人用的则是“有油膻之气”的茶碗 。 现代人饮茶时,对茶具的要求虽然没那么多严格,但也根据各自的饮茶习惯,结合自己对壶艺的要求,选择最喜欢的茶具 。 而一旦宾客登门,则总想把自己最好的茶具拿出来招待客人 。 另外,职业有别,年龄不一,性别不同,对茶具的要求也不一样 。 如老年人讲求茶的韵味,要求茶叶香高味浓,重在物质享受,因此,多用茶壶泡茶;年轻人以茶会友,要求茶叶香清味醇,重于精神品赏,因此,多用茶杯沏茶 。 男人习惯于用较大素净的壶或杯斟茶;女人爱用小巧精致的壶或杯冲茶 。 脑力劳动者崇尚雅致的壶或杯细品缓啜;体力劳动者常选用大杯或大碗,大口急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