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美食烧吊子_特色美食村宣传标语

【编者按】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同地域年俗迥异,“年”的背后展现给你的是一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史诗 。 澎湃新闻·请讲栏目推出“忆年”专题,讲述那些年,那座城,那个村庄,那些与年有关的人和事 。

特色美食烧吊子_特色美食村宣传标语

文章插图
澎湃新闻 龚唯 制图
我出生在苏北一个小村庄,直到十八岁上大学离开 。 因为推进集中居住,去年年底,整个村子被夷为平地 。 今年春节,我的父母离开临时安置点,到县城弟弟家过年,这也意味着,我小时候最期盼的过年和故乡一起,从此只存在于记忆之中,也许某一天会彻底消失 。
据说,我们家是几百年前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而来,姑舅两家两姓,村庄也以此为名 。 我们的田地,由盐碱地改造而来,谈不上多肥沃,村民们也谈不上特别淳朴 。 改革开放之前,跟中国很多村庄一样,大家很穷,一大家子蜗居在老宅子上的几间房子里 。
我出生时,村庄依旧很穷,我们家因为有俩常年的病人(爷爷和叔叔),俩上学的孩子(我和弟弟)更穷 。 所以过年,就成为儿时的我极为期盼的节日,可以吃很多好吃的 。
准备过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个习俗并不适合我们那个贫穷的小村庄,我们也没有做香肠腌腊肉的习惯,虽然老家的香肠很有特色,远近闻名 。 记忆中,我们大概从腊月二十左右才开始采购年货,准备过年 。 “年”真正拉开序幕,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各家习俗不同,一个村的有过二十三和二十四的,我们家是二十四),习俗是吃饺子,放鞭炮 。 吃之前放一个在灶台边上,敬给灶王爷 。
采购年货并不是去超市和菜市场,那是离我们很遥远的概念 。 我们是去“赶集”,常去的集,阴历每逢“二、四、七、九”开市,“二、七”是大集,周边其他集市不开,人更多一些,“四、九”为小集 。 每次逢集,周边五六公里范围的人,骑自行车或步行过去买东西,主要是日用品 。 过年前的集市称作“年集”,人山人海,买卖双方人都多了起来,大家带的钱比平时多,小偷也多了起来 。
我很喜欢赶集,可以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如各种气球、烟花等 。 以前是土路,过年前后又经常下大雪,路上泥泞不堪,要买很多东西,大人们是很不乐意带我们去的 。 小孩子也不懂事,吵着要去,哪里明白大人的苦呢 。 记得有一年,路上特别难走,买完大半口袋的东西,不能骑自行车,大家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回家,非常狼狈 。
要买的东西挺多的,分好几次才能买齐 。 我们要买的有鞭炮,在家要算好需要多少,大小也计算好 。 烟花是没有的,太贵了,每年就那么几家舍得放 。 买上十来条鱼,回家去鳞和内脏(没有让卖鱼人处理鱼的习惯,怕缺斤短两,都是回家自己处理),腌上放缸里 。 我们家一般买家鱼(家养的鲢鱼之类,不太大,一斤左右一条,鱼刺很多,偶尔买两条大的,上桌好看),最便宜的一种鱼,看别人家买胖头鱼非常羡慕 。 虾之前是没有的,很久之后才出现冷冻的虾(现在吃虾,基本非活虾不买),裹着很厚的冰冻,算是很稀罕的东西,也不便宜,会买一点 。
猪肉要割上几斤 。 我不吃肥肉,每次都希望买的那块肉瘦肉多一点,可那时农村卖肉,并不像现在菜市场卖的猪肉那样分得很细,肉贩总会在我们看中的那块肉上多割点肥肉 。 我们家有几个不能吃荤油的,也不会像很多人家那样熬上一大锅白白的猪油或者羊油 。 后来老听我先生说猪油拌饭多么美味,我就在心里想,我要是这么吃,估计去医院的次数会更多 。 牛肉买的少一点,算好春节期间家里要来多少客人,不会买太多 。 好多人家会买点羊肉、羊肚,我爸妈不吃羊肉,甚至做过羊肉的锅再做其他菜,他们都极其嫌弃,印象中我们家极少买 。 有些人家喜欢买点猪内脏,肚、肺、肝之类,炒着吃,我们家也很少买 。 婚后去公公婆婆家,发现他们那边特别喜欢猪内脏,肚肺汤、爆炒肥肠、爆炒腰子每次必备,我也就挑点爆炒腰子里的茨菇吃下,喝点汤,内脏几乎不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