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一届网友的喜好多少是有点抽象的 , 先是淘宝连续举办了 3 年的丑东西大赛,大家看得不亦乐乎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最近则是恋丑“癖”一词冲上了热搜,指的是有些女生在追星时会特别喜欢那些长得不怎么好看的偶像,还有博主列出了恋丑“癖”的各种好处,比如一看他就想笑,他恋爱了你不会难过等等 。
这一届的网友怎么多少有点恋丑“癖”?
“恋丑”是一种积极品质
恋丑“癖”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更多的是我们对上述现象的一种感性描述 。恋丑也不是真的一种癖好,而是部分人群对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外形,及其附带的一些特点的喜爱 。
从自我认知的角度来说,恋丑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大部分人多少都有点不太满意自己的外貌,因此外形丑但是业务能力不错的偶像,就很容易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认同和赞赏 。
此外 , 从网友们对恋丑“癖”的描述来看,也体现出这些人似乎有着更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能够欣赏对方更多方面的优点,大五人格特质理论将这样的人格特质定义为“开放性(Openness)”,开放性高的人往往有着更广泛的兴趣,更强的好奇心,喜欢尝试和接纳新事物 。有研究发现,开放性高的人往往思维更加发散,表现为思维视野较为广阔 , 总是会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事物 。
另一项研究还发现,开放性高的人往往具有欣赏美与卓越的性格优势,这是由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 24 种性格优势的其中一种,指的是个体对美丽的感知,卓越品质的欣赏 , 这样的人同时也更注重细节,更关注他人的积极品质 。
因此,有点恋丑“癖”的人更能从多个维度来看待他人或事物,而不是单一地仅从外貌来判断对方的优劣,他们积极地挖掘偶像的宝藏之处,也让他们更加坚信外貌只是其次,内在品质才更加难能可贵 。
“恋丑”其实是渴望真实
从网友列出来的恋丑“癖”的好处中,不难看出,这其实和发疯文学一样,我们是在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真实想法 , 只不过发疯文学是“他好疯,我好爱”,恋丑文学则是“他好丑,我好爱” 。
而“恋丑”所表达的内心想法,也许就是对真实感的渴望,因为那些虽然先天条件不佳 , 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后来居上的人,显得更加真实 , 更像是我们现实中普通人也能做到的事情 。
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提出了一个“拟剧理论”,他从戏剧表演的角度探讨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我们每个人都会进行自我的印象管理(人设),在台前我们扮演着媒介自我 , 在台后则是真实的自我 。
文章插图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无论是对于偶像本人,还是偶像出演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我们既需要营造的人设感,也需要一定的真实感,否则太假了根本不愿意看 。我们能接受一定程度的表演 , 因为艺术总要有高于生活的一面 。
然而,随着如今社交媒体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所相信的真实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例如近年来偶像塌房事件屡有发生,直播带货开始表演起了剧本,网红为了博取流量而假装撕破脸皮对骂等等 。
没有人喜欢虚假的东西,只是在这个时代的我们 , 也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渴望真实感 。
恋丑“癖”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了我们对真实感的缺失与追求,因为现实中没那么多 360 度无死角的美貌,也不可能一直保持完美的妆容,大部分人在外貌上总有那么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这才是真实的我们 。
如果说喜欢长得好看的偶像是一种天性,而喜欢没那么好看的偶像则是回归到了理性与现实,是在这个真实感缺失的互联网时代里 , 保留那么一丝属于自己的真实感 。
我们如何看待丑?
在豆瓣有一个很有趣的小组叫做“丑东西保护协会”,大家在这里分享一些虽然丑但是很有趣好玩的东西,在小组介绍中有这么一句话:“去发现被囿于固有形态之外的美” 。这句话实在太美妙了,因为它告诉我们 , 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形态上的美,也去探寻那些形态之下的内在美 。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豆瓣截图
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看那些丑东西分享博文的评论,会看到大部分评论都是:“哈哈哈哈太好笑了”“虽然丑,但是我觉得好可爱啊” 。
所以,丑真的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缺点吗?其实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 TA 。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说道:“不完美也没有什么不好 , 这样才有人味,也是可爱之处 。”也许 TA 形态上是丑的,但精神层面却很美,或者是很温柔善良的;也许 TA 看着挺丑,可是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情绪价值 , 甚至让我们感受到 TA 是充满力量的 。
也许我们还是会吐槽 TA 的丑 , 但这样的吐槽却是满带着爱意和赞赏的,因为那是超越了形态上的美 。
参考文献
[1] 罗杰,戴晓阳.(2015).中文形容词大五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Ⅰ:理论框架与测验信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381-385.
[2]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Vol.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Deci, E. L., & Ryan, R. M. (Eds.). (2004).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University Rochester Press.
[4] (美)欧文·戈夫曼 著, 冯钢 译. (2008).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ACC心理科普 科普创作团队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策划丨符思佳
【救命啊!年轻人偏爱的丑东西,怎么这么让人上头?!】责编丨符思佳
推荐阅读
- 年轻人,你的养生方法靠谱吗?
- 养鹅1000只投资多少钱?现在养鹅的市场前景怎么样啊
- 真的想问:到底怎么做才算有效休息啊?!
- 正在被年轻人抛弃的家居物件,不只有茶几!
- 杨荣和金幼孜之间是什么关系?杨荣是金幼孜的救命恩人
- 新手怎么开干洗店啊?经营技巧如下
- 年轻人千万不要去殡仪馆上班 殡仪馆上班的真实感受
- 休闲娱乐项目有哪些行业?年轻人的十大休闲娱乐项目
- 年轻人的十大休闲娱乐项目 值得推荐的娱乐项目
- 羊驼是羊还是驼 羊驼是羊还是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