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茶的品饮

《茶经》曰:“茶之为饮 , 发乎神农” , “茶茗久服 , 令人悦志”陆羽详尽地阐述了在茶的煎饮过程中 , 使人达到澄心静虑,畅心怡情的境界 , 以得到茶“禅”中至精至微的》三味” 。 唐代封演《封氏见闻录》曰:“开元中 , 泰山有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 学禅务与不解 , 又不餐食 , 皆许其饮茶 , 人自怀挟 , 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效 , 遂成风俗” 。 九华佛教崇尚禅宗 , 施戒,定,慧修订之法;戒者忌荤腥,烟酒非时食也 。 定 , 慧者则坐禅也 。 (一)九华佛茶——有“三德”之说:一为坐视野驱睡;即静坐思维 , 专注一境 , 饮茶可提神解倦 , 又可补充营养 , 陆羽挚友释皎然诗曰:“越人遗我剡溪茗 , 采得金芽,金昆 。 素瓷绿色飘沫香 , 何似诸仙琼蕊浆 。 一饮涤错寝 , 情思爽朗满天地 , 再饮清我神 , 忽如飞雨洒清尘 。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 引物清高世莫知 , 世人饮酒从自欺......”戎酒饮茶之情趣油然而生色 。 二为助消化轻神气 , 茶之助消化杀菌解毒药理功能早为佛门所识:(1)茶可入药:相传唐时九华道僧洞僧道用晒青茶叶煎取以治头昏脸肿之疾 。 明顾三庆《茶谱》记载:“隋文帝病脑痛 , 僧从告以煮茗作药 , 服之果效”;(2)茶可长寿:《九华纪胜》记载九华山产仙人掌茶 , 源植重岩得水乳而生 , 拳然重呈其状如手 , 秋采而饮之 , 能润脂骨振枯还童 。 金地藏在煎茶峰坐禅饮茶寿高九十九 , 无暇禅师在百岁宫之洞中抄经饮 茶寿高一百贰拾陆 。 三为不发之药:佛门修禅须抑制欲和心气平和 , 茶昔有此功效 。 (二)九华佛茶尚有“茶宴”之举:饮茶坐禅源于晋代 , 唐时始有茶宴:九华菩萨“招道侣于峰前汲泉烹茗”非一人独酌 , 而聚二三道友在煎茶峰前饮茶谈经 , 已初具茶宴的雏形 。 至百文大师时 , 茶宴规模才日渐扩大 。 每当新春之际在殿堂内由主持法师调茶以敬 。 再由进侍一一献给赴宴僧侣和文士 , 为此“献茶”之后 , 先启碗闻香,观色继而品尝;先饮茶而后行谈佛论经 , 畅叙情谊之事 。 “品茶”方结束 。 【佛茶的品饮】 九华佛茶之品饮也是郡守,太史官僚阶层的乐趣和爱好 。 《九华山志》载:“金地茶....闵地源茶......天圣初(公元103年)郡守李虚已,太史梅询试之 , 以为建溪顾诸不及也”当时的顾诸紫笋茶已为“贡茶” , 郡守,太史如此“鉴定”可谓殊荣可嘉也 。 茶叶随佛教文化也相继传入国外 。 传入日本早在奈良时代(公元729年 , 唐玄宗开元17年) 。 唐顺宗时(公元805年)日僧最澄来我国留学带回茶籽试种于江州坂车;宋代荣西禅师二度来我国带回茶种于九州平户的苇浦;晚年著《吃茶养生记》;而高山寺明惠上人高辨植茶之外兼传蒸焙制法 。 日本以“和”,“清”,“静”,“寂”为基本精神的茶道由此而兴 。 南北朝时传入朝鲜 , 影响所及遍世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