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 , 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 , 黄绿相间、艳丽迷人 , 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 , 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 , 本是画面所无 , 也是画笔难到的 , 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 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 , “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 , 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由此可见 , 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 , 也是自然而然的 。诗意之妙 , 也有赖于此 。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 , 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 , 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 , 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 。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 , 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 , 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 。在苏轼眼里 , 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 , 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 。前者如画 , 后者逼真 , 两者混同 , 不知何者为画境 , 何者为真景 。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 , 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 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 , 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 , 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 , 给人以清新 , 舒畅之感 。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 , 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 “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 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
其二
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一首 , 因而第二首已鲜为人知 , 实际上 , 第二首也写得很好 。第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 , 大雁北飞 , 有几只雁依依不舍 , 差点掉了队 。并且在下一句 , 把这几只雁比作了“北归人” , 是非常形象的 , 这就画活了景象 。
诗到了第三、四句 , 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 。“遥知朔漠多风雪 , 更待江南半月春 。”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 , 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 , 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 , 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 , 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 , 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 , 是颇有新意的 。
推荐阅读
-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的诗意
-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是什么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简述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全诗及翻译 出处原文及翻译
- 渔父·渔父饮原文、作者
- 舳舻的读音
- 唐僧我要走出苏轼圈是什么梗 唐僧我要走出苏轼圈是意思
-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江指什么
- 苏轼是哪朝的人 苏轼介绍
- 春江花月夜用的是什么曲式结构
- 春江引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