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原文、作者( 八 )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 。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
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兴复汉室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1.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在外交上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3.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攻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攻打秦川 。
赏析 《隆中对》就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 。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地完成的 。
文章开头写他“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就颇耐寻味 。“躬耕陇亩”,并不是简单地写他亲自耕作,而是着重说明他隐居于田野 。于此读者可以想到,一个负有卓越才识的人而隐居不仕,必有重重忧事在心 。而“好为《梁父吟》”,就正含蓄地揭示了这个问题 。《梁父吟》,是古歌曲,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乱的歌曲 。诸葛亮吟诵这首歌曲,在于借古抒怀,以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作者用一“好”字,说明他并非偶尔一吟,可见其感慨之深 。“身长八尺”,是外貌描写 。但从这堂堂仪表的外貌描写里,不仅为了显示人物的魁伟英俊,而且也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作者接着写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就更看出他不同于芸芸众生 。管仲,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的显赫一时的豪杰 。乐毅,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的国相,曾率五国之师伐齐,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迫使齐王狼狈出奔的英雄 。诸葛亮“自比于”他们,说明他和他们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 。对诸葛亮的自许,客观上也有不同的反响,对此作者也着意作了交代 。“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这里说的“时人”,自然是指当时社会上的一般人 。他们“莫之许”,并不说明他才能低下,平生无大志,恰恰说明他深沉的性格特征,说明他不是那种夸夸其谈,锋芒毕露的人,而是一个声闻不彰,谨慎从事的人 。因而不被“时人”真切了解,那是很自然的事 。至于了解他的,与他“友善”的崔州平和徐庶,则完全承认诸葛亮的自许是符合实际的,决非妄自尊大 。接着写徐庶向刘备推荐他,更见出他的神采非凡 。徐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他用“卧龙”一语,对诸葛亮作了崇高而又形象的评价 。在封建时代,“龙”是被神化了的四灵之长,用“龙”来比喻诸葛亮,在当时可算是最高不过的评价了 。然而又用一个“卧”字,说明他虽有卓绝的才干,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又与文章的首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作了有机地呼应 。“思贤若渴”的刘备听得有这样一个“卧龙”式的人物,自然是求之心切了 。于是便脱口说出“与君俱来” 。可是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决不奉迎以求闻达的为人,所以徐庶接着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 。刘备屈驾求见诸葛亮,“凡三往,乃见 。”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 。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 。刘备“三往”,旨在讨计问策,以成就大业 。问策之前,刘备先“屏”去左右人等,这就进一步说明,他们虽然只是初次相见,但决非一般的往来酬酢,弄得如此机密,想必有大事相商 。事实也正是这样 。刘备“屏”去左右之后,首先从“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天下**形势说起,表露他对汉室江山倾颓,皇帝遭到挟持的深切忧伤,以及对奸臣(主要指曹操)窃取政柄的强烈不满 。接着又以十分谦逊的口吻和坚定的态度述说了自己“兴汉除奸”,“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平生抱负 。最后诚挚恳切地提出咨询,向诸葛亮求教,从而引出诸葛亮的对策 。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集中刻画诸葛亮这个卓越的**家和军事家形象的重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