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获胜的关键!三千虎贲军

周文王受命于天六年, 周文王灭崇之战到了最紧要的关头 。 灭崇是周国征伐商朝前的最后一战 。 拿下殷商重要属国——崇国(今陕西户县附近), 周国就获得了灭商的前进基地 。
这已经是周文王亲率大军第二次来攻了 。 之前, 崇国凭借着高大的城墙, 整整抵抗了三十天, “军三旬而不降” 。 这次, 周文王率军堆起了土山, 形成登城垒道 。 周军冲上了崇国的城墙 。 在《左传》的记载中, 崇国最后的结局仅仅是四个字——“因垒而降” 。

武王伐纣获胜的关键!三千虎贲军

文章插图

难道曾经顽强抵抗过的崇国军人就这么轻易的投降了?《诗经·大雅·皇矣》记载下了历史背后的血腥和残酷:“以伐崇墉……攸馘安安” 。 可见周军冲上了城墙之后, 顽强的崇国军人仍然不打算屈服, 到处都是殊死的搏斗, 鲜血涂满了城墙 。 最后, 周军杀死的崇国军人如此之多, 以至于搜集首级都力不从心, 只能搜集敌人左边的耳朵来献功 。
甚至连《周易》中都留下类似的场景描写:“乘其墉, 弗克 。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 。 大师克相遇 。 ”能承担先锋登城任务的士兵历来都是敢战之士 。 他们登上了城墙, 没有获得胜利, 甚至有的士兵被吓得号啕大哭 。 也就说, 战斗的激烈和残酷、场面的恐怖和血腥将先登士兵的意志压垮了 。 直到有一支后续精锐部队的投入战斗, 攻城方面才破涕而笑, 最终战胜了顽强的敌人 。
很遗憾的是, 后续那些骁勇豪气、拥有青铜般意志的精锐军人, 虽然能够无视眼前的恐怖杀场, 用纵情大笑来表达对于死亡的蔑视, 却没有能在历史里留下自己的名字 。 但是, 精锐战士的奋战并不总会被湮灭于历史尘埃当中 。 周文王灭崇之战的十六年后, 一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出现于历史舞台上 。
武王伐纣获胜的关键!三千虎贲军

文章插图

周武王十三年二月甲子日, 在商郊的牧野(现河南淇县附近), 一方是如林的十七万殷商军队, “殷商之旅, 其会如林”;一方是规模小得多的周军, “戎车三百五十乘, 士卒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 。 (注:关于牧野之战的双方兵力多有争议, 此处选取的是最通常的记载)
此前, 周武王与诸侯会兵, 有战车四千乘 。 现在以这么少的前兵力来攻打殷商 。 是什么给了他以此等胆量?曾有人试图以君王的仁德来作为解读 。 仿佛周武王的义兵一到, 殷商军队就纷纷倒戈了, 可孟子都对此嗤之以鼻 。 孟子曰:“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那周武王的勇和信心到底来自什么?来自他的精锐部队——“六师未至, 以锐兵克之於牧野” 。 《史记·周本纪》则记载下了这支精锐的名字——“虎贲三千” 。 对于“虎贲”两个字, 汉代经学家孔安国有如下的解释:“虎贲, 勇士称也 。 若虎贲兽, 言其猛也 。 ”奔驰中的猛虎, 是力量和速度的最完美结合体, 大自然中最强悍的杀戮机器 。
武王伐纣获胜的关键!三千虎贲军

文章插图

用虎贲来形容这支精锐部队, 即说明了其骁勇无比, 也隐喻了其作战方式:担任全军的开路先锋, 如猛虎般咆哮着直冲敌阵, “进厥虎臣, 阚如虓虎”(虎臣, 虎贲之统帅) 。

牧野之战中就是如此 。 周武王先派姜尚率领一百人去试探商军阵型的薄弱之处,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 。 这就如同一只啄木鸟轻啄树皮来试探一棵大树哪里有蛀虫的孔洞, 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猛虎的致命一击, “以虎贲戎车驰商师, 商师大崩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