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朋友圈心理学解析,没有之一

上周末第三季奇葩说迎来收官之战 , 小编很喜欢这个节目 , 所以来说说决赛上的主题:在朋友圈秀(恩爱)晒(娃)炫(富) 。 朋友圈总有些人 , 让我们觉得不屏蔽都对不起自己 。 除了代购和微商 , 大概就秀晒炫狂人了 。 社交媒体的研究近十年来犹如“洪水猛兽” , 而大部分外国研究用的是facebook和twitter 。 做个简单粗暴的类比 , twitter相当于微博 , facebook相当于朋友圈(其实前些年国内研究用人人网类别FB , 不过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 , 谁叫踩在微信的底盘上) , 以此来帮助理解 。

史上最强朋友圈心理学解析,没有之一

文章插图

为什么使用社交网络
传统媒体的目的主要是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 比如获取知识、打发时间、娱乐等等 。 而社交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 , 独特点在于用户可以自己制造、分享内容、发布者和接受者不再是单向的关系 , 而变成了互动的关系 , 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自造这 。 人们在制造、分享信息时 , 可能有以下原因:
1、表示喜爱;2、发泄消极情绪;3、获得认可;4、为了娱乐;5、满足认知需求;6、建立社会联系;7、自我表现;8、打发时间;9、记录生活等等 。
有人将这些原因归类为四种满足:过程满足、内容满足、社交满足和技术满足 。 对于微博用户的调查发现 , 内容满足和社交满足是预测微博使用的最大因素 , 换句话说 , 微博满足人们记录、分享、互动的需求 。
各种社交媒体各有侧重 , 相比微博的分享信息的目的更显著 , 朋友圈更重视自我展示、记录和社交功能 。 被分享者作为这些内容的观看者 , 也会根据与发帖人的关系而有所侧重 。 职业关系(同事、客户、上下级)会更多看文字 , 而社交关系(朋友、亲戚等)会更多看图片 。
分享内容与人格特质
那么 , 社交网络上所展现出的内容 , 能表明网络下是个怎么样的人么?应该是可以的 。 心理语言学早有研究 , 通过一个人的文字或者说话等自然语言(包括内容 , 及人称、代词、助词等具体语法) , 可以大致判断人的性格、情绪、思考方式 。
IBM前几年就发明了一项技术 , 通过对本人发送的twitter文字的进行心理语言学分析 , 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 。 使用这项技术 , 只需要分析200条微博 , 就能大致了解一个人的潜在特质(包括人格、个人需求、价值观、社会行为几个方面52种特质) , 号称准确度在90%以上 。
换句话说 , 计算机在心理理论和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建模 , 推算出一个人的语言标记 , 再根据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生活点滴和情绪表达 , 以此推算我们想要掌握的特质 。
很多人看完这些 , 肯定就要去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微博 , 好友们都发过哪些内容 , 分析他们的性格 。 不过我们通过社交网络的信息对于Po主的性格判断跟本人的自我感觉相差得还有点远 , 相比之下 , 我们根据网络对开放性和责任感的判断最为准确的 。
英国研究者曾经招募了555名志愿者 , 让他们完成的人格特征问卷 , 并获取Facebook的授权 , 分析了更新内容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 研究发现:
- 女性更多为了沟通 , 更喜欢晒娃和自己的作品 , 收到的点赞或评价也多
- 尽责性高更喜欢秀孩子 。
史上最强朋友圈心理学解析,没有之一

文章插图

- 外向性高更喜欢秀社交/日常:比如趣事、囧事、宠物、社交活动、演出或赛事等 。 使用FB的目的主要是沟通和信息 。
史上最强朋友圈心理学解析,没有之一

推荐阅读